《資本論》讀后感
《資本論》的體系是“一個藝術的整體“,簡介獨特,值得深入研究。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準備的《資本論》讀后感,僅供參考!
《資本論》讀后感篇一
《資本論》是馬克思耗盡畢生心血的結晶。《資本論》把高度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統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統的、邏輯嚴密的經濟學著作。它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成分,深刻地論證了資本主義產生、發展、滅亡的歷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歷史地位,揭示了它內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的客觀規律。它不僅是一部經濟學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學巨著、一部科學社會主義巨著,是馬克思主義的百科全書,是“工人階級的圣經”。
關于《資本論》的研究對象和目的,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
關于《資本論》的內容,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開篇時指出;“在第一卷,我們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作為直接生產過程考察時呈現的各種現象,而撇開了這個過程以外的各種情況引起的一切次要影響。但是,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并沒有結束資本的生活過程。在現實世界里,它還要由流通過程來補充,而流通過程則是第二卷的研究對象。在第二卷中,特別是把流通過程作為再生產過程的媒介來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就整體來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至于這個第三卷的內容,它不能是對這個統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互相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采取的形態和在流通過程中采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這是馬克思對《資本論》前三卷研究對象、內容和理論結構的概括和說明。
《資本論》的體系是“一個藝術的整體”,它的結構是“科學的輝煌成就”。《資本論》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研究的基礎,以資本作為研究的主體,以剩余價值作為研究的中心,以資本內在矛盾發展作為研究的主線,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律作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疇上升到具體范疇的科學敘述方法的指導下,整個理論體系通過矛盾形態演化、范疇演進和規律轉化,揭示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特殊的社會歷史性質及其發展的歷史趨勢。
《資本論》問世后,對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成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必讀書目。而且得到資產階級學者的承認。英國《經濟學家》周刊20xx年12月21日發表的文章《共產主義后的馬克思》,文章中承認馬克思主義具有強大影響力。文章中一些論斷還是客觀的,給人啟發的。文章講到了1999年,BBC評選“千年偉人”,卡爾·馬克思名列榜首,而愛因斯坦、牛頓、達爾文則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位哲學家、社會科學家、歷史學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學術界的尊重。”文章明確指出:“馬克思在許多方面都是正確的:比如資本主義的許多問題、全球化和國際市場、經濟周期和經濟決定思想的方式等。馬克思很有先見之明。”“馬克思遭到了誤解。東歐和前蘇聯實行的共產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扭曲。”“請你務必丟棄前蘇聯和東歐實施的共產主義,但千萬不要丟棄馬克思。”“這位偉人在許多問題的看法上都是正確的,他應該得到更多的承認。”文章說:“馬克思思想的影響力遠遠不止于人數日益減少的自封的馬克思主義者,他的許多假設、分析的特點和思維習慣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領域都廣為流傳。”由此,看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與偉大。
《資本論》讀后感篇二
萬燕鳴
初讀《資本論》,每每讀到晦澀之處[1],便想到馬克思在寫此書時的感慨——“任何理論都是灰色的[2]”。但對于這本百科全書式的天才著作僅讀一遍是無法深刻領會其微言大義的。因為我所面對的不僅僅是一部經濟學著作,在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都應用于一門科學。[11]
早在1843年,馬克思就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了,在世界一流的倫敦博物館所藏圖書中,馬克思閱讀過的書籍有1500多種,他所摘的內容和整理的筆記有100余本!為了更好地完成《資本論》,他廣泛收集有關各學科資料,如農藝學、工藝學、解剖學,更不用說歷史學、經濟學、法律學了。總之,只要與《資本論》有關,不管多么艱難,他也要尋找下去,研究下去。這種研究態度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鑒的。[12]
馬克思恩格斯在世時,每出一版,都寫了序或跋,它們成為我們學習《資本論》的入門向導。[13] 在第一卷的兩篇序言和跋文里,馬克思講到了有關《資本論》的許多重要問題。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馬克思明確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
而在我們日常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卻被狹隘地定義為:政治經濟學是關于生產關系的科學,它研究人們的社會生產關系即經濟關系。同時對于馬克思這句話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在我國經濟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關系,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有的把它理解為勞動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為用什么工具進行生產,等等。吳易風老師曾從生產力——生產方式——生產關系原理這個角度來討論和澄清這一問題[3]。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也讓我對這一問題有了一個更清晰的認識,馬克思所說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指生產的資本主義的社會形式,即資本主義條件下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相結合以生產人們所需的物質資料的特殊方式。
整個《資本論》第一卷既有理論性的研究(主要方面)又有對資本主義起源的精美的歷史敘述,后者對前者進行了有益的補足,相得益彰。
理論部分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重寫(第一卷序言中馬克思即說明),分析了商品及其價值闡述的是經過唯物史觀改造和創新過的科學勞動價值理論。馬克思建立了兩種類型的價值:使用價值即某物的有用性;交換價值,由融入物品中的勞動量決定。按照勞動創造使用價值還是交換價值,它同時具有雙重性質。既然“商品的交換價值必須要以為他們共同所有的某種形式表達出來”,而他們惟一相同的就是勞動,故而勞動必定是價值的源泉。但是很明顯由于有一些人要比其他人工作更快更熟練,那么這種勞動必定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平均水平。接下來的就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有關價值形式的部分;第一章結尾論述了作為交換價值的商品,馬克思在書中將其稱之為——“拜物教”這使我不由想起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異化”這一概念。在這里馬克思寫道:“因此,要找一個比喻,我們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腦的產物表現為賦有生命的、彼此發生關系并同人發生關系的獨立存在的東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產物也是這樣。我把這叫做拜物教[4]。”這一部分的最后一章論述了交換,敘述了作為商品流通手段的貨幣,具體闡述了商品的價值以及價值的普遍尺度。
第二部分敘述了貨幣向資本的轉化。在資本主義時代之前,人們賣掉商品得到貨幣是為了買更多的商品。在資本主義時代,人們不是為買而賣,而是為更高價地賣掉才去買——他們使用貨幣買商品是為了用那些商品作為手段增加自己的貨幣。
在第三部分里馬克思引人了一個貫穿全書的概念——剩余價值。恩格斯將這一概念稱為馬克思在經濟學上的最重要的“發現”。馬克思將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做了區分,前者是“變為生產資料即原料、輔助材料、勞動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并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就這一點,馬克思談到:“變為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改變自己的價值。它再生產自身的等價物和一個超過這個等價物而形成的余額,剩余價值。這個剩余價值本身是可以變化的,是可大可小的[5]。”這個變化是剩余價值的比率,工人和資本家的斗爭就是以剩余價值為核心展開的。最重要的地方是資本家使得工人工作的時間比僅僅用來滿足體現在他產品中的勞動價值的時間要長。
關于剩余價值的性質馬克思論述道:“勞動過程的第二段時間,工人超出必要勞動的界限做工的時間,雖然耗費工人的勞動,耗費勞動力,但并不為工人形成任何價值。這段時間形成剩余價值,剩余價值以從無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誘著資本家。我把工作日的這部分稱為剩余勞動時間,把這段時間內耗費的勞動稱為剩余勞動。把價值看作只是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物化的勞動,這對于認識價值本身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同樣,把剩余價值看作只是剩余勞動時間的凝結,只是物化的剩余勞動,這對于認識剩余價值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使各種社會經濟形態例如奴隸社會和雇傭勞動的社會區別開來的,只是從直接生產者身上,勞動者身上,榨取這種剩余勞動的形式[6]。”
因此剩余價值只可能來自可變資本,而不是來自于不變資本,因為只有勞動才創造價值。馬克思認為利潤率的下降原因由于機器的引進,勞動時間減少,這樣生產的剩余價值就會減少。當然機器會提高生產,殖民市場會吸收一些勞動力,但這種單純的治標最終不可避免地將帶來危機。
第一卷的最后是一個大的部分,[14] 在這一部分里馬克思描述了資本家落入“積累欲與享受之間的浮士德式的沖突”,就必定會去生產一支“產業后備軍”或巨大的暫時性失業工人蓄水池來適應市場變化。馬克思以令人發聵的語言總結道:“在資本主義體系內部,一切提高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方法都是靠犧牲工人個人來實現的;一切發展生產的手段都變成統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展,成為局部的人,把工人貶低為機器的附屬品,使工人受勞動的折磨,從而使勞動失去內容,并且隨著科學作為獨立的力量被并入勞動過程而使勞動過程的智力與工人相異化;這些手段使工人的勞動條件變得惡劣,使工人在勞動過程中屈服于最卑鄙的可惡的專制,把工人的生活時間變成勞動時間,并且把工人的妻子兒女都拋到資本的札格納特車輪下。但是,一切生產剩余價值的方法同時就是積累的方法,而積累的每一次擴大又反過來成為發展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見,不管工人的報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狀況必然隨著資本的積累而日趨惡化。最后,使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后備軍同積累的規模和能力始終保持平衡的規律把工人釘在資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羅米修斯釘在巖石上釘得還要牢。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7]。”
[1]現在看來之所以晦澀是并沒有理解到其中的美,書中不乏像“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它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一樣富有哲理美的句子。
[2] 1962-1963年馬克思生活最艱難的時候曾給恩格斯的信中說到——“我的朋友,任何理論都是灰色的,唯有事業才常青。”
[3] 吳易風《論政治經濟學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高級政治經濟學》)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88頁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資本論選讀》P6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235頁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資本論選讀》P10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243頁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資本論選讀》P103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707頁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資本論選讀》P159
[8] 李榮田 《什么是商品二因素和勞動二重性?》 人大經濟論壇
[9] 中國經濟學教育科研網——政治經濟學版。
[10] 薛兆豐 《永遠從租的角度看壟斷》
[11]有讀書人的感覺
[12]這句話欠妥。但把“只要與《資本論》有關”改換只要與其研究對象相關――-就無可挑剔了。對嗎?
《資本論》讀后感篇三
我今天下午看了《資本論》,感觸也是比較多的,他主要的特點是匯集了各家之所長,再加上他理解的東西,通過學習,給我的理解帶來了幫助。
一、 勞動價值論
(1)價值:
它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是不同商品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量決定的。作者從商品入手,闡述了價值,他認為商品一方面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為交換商品的籌碼,等價交換其他所需要的東西。他還分析了價值的形式和貨幣,認為從他的交換形式是從個別的偶然現象到一般的價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貨幣,貨幣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會生產的不同階段。
(2)剩余價值
隨著技術、勞動力和工具的發展人們制造商品已經滿足自己的生活,還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換成貨幣,貨幣積蓄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就形成了資本。資本是從勞動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來的,他說增加剩余價值可以有兩種方法,就是延長工作時間和縮短必要的勞動時間,但是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延長工作時間的方法已經不適合了,現在國家的勞動時間已經規范化,但是我們資本家可以提高勞動者的效率,來榨取他們的剩余價值,還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產方式、管理組織形式、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等等來提高工人們的勞動效率。
(3)資本的積累
資本積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它不是滿足資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為了投入資本來賺更多的錢,投入新的生產,剩余價值可以分為生產資料和可變資本,不是像《國富論》把剩余價值都可以轉化為可變的資本。
資本的積累造成階級兩極分化的社會現象,一方造成生產過剩,另一方則造成生存的壓力,他說:“對直接生產者的剝奪,是用最殘酷無情的野蠻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瘋狂的貪欲的趨勢下完成的。”可見他對資本家深惡痛絕,但是我們為這本書是為資本家寫的,對資本家怎樣剝削工人有指導作用。
二、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學說
他主要對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進行分析,將社會生產分為:生產資料的生產和和消費品的生產,他認為全部商品的價值總量是同價格總量相符的,然后價值(社會的)可以變為價格(個別的),這要經過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
三、 關于地租
由于土地資源有限,大多數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資源面對工業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項,現在農民把一部分工資交給資產階級,自己卻當一個田戶,這是小塊土地所有制占統治地位的國家的谷物價格低于市場價格所造成的,在資產階級社會制度下,小塊土地所有制,不斷的衰退,它排斥了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社會的積聚和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導著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道路,也為我們公民指導著我們自我價值實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