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讀后感800字以上
《看見》這本書書里的主線是以柴靜十年采訪的主要人和事為主線,有她的同事、工作伙伴以及她的成長。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看見》讀后感800字以上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看見》讀后感
我也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認識柴靜,更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她。記得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參加的一個演講比賽,她說一個國家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構成,它由這些人創造并且決定,只有一個國家能夠擁有那些尋求真理的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能夠記錄真實的人,能夠不計利害為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夠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棄的人。。。。這五分鐘的演講給了我巨大震撼,原來演講還可以這么性感。我當時反復看了無數遍。
然后開始關注她的節目,看見。幾個月前,去了清華聽了她的講座。于是一直關注她,當聽到一本叫做看見的書時。我早早的提前市場發行時就已經看完大半。
《看見》是柴靜十年記者生涯的一個回顧,沒有宏大的敘事,在講一個個鮮活的,這十年中所經歷過極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里面沒有說教,卻讓我一個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記者不是評論,而是客觀的呈現新聞事件。這十年中,從娛樂節目到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評論部,由第一次采訪時的青澀,緊張,焦慮,到語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溫柔殺手,再到現在的寬厚。柴靜正在一步一個臺階的爬上事業的最頂峰。她這十年中遇到過的挫折,苦難,感動,也許只有自己能夠體會。我通常會看看看著就會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經在不同的人聽過這樣一句話,不要走的太遠,忘了當初我們為什么出發。這是陳莽說的。每看一次,就會愣愣神,想想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是為了什么。。里面打動過我的還有很多很多,有些話能夠讓我悔改,而有些能夠讓我有意識。就像一粒分子一樣,在我腦中開始量變。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這本書能夠讓我安靜下來,向內開始學會觀察自己。一層一層的刨,就像結傷疤一樣,把自己最丑陋,平時不敢給別人呈現,自己也不愿意想的部分展現出來。這是一個不斷自省的過程,雖然很疼痛,但是確是在幫助我不斷進步。
看完《看見》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語言開始變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認,在青春期的時候由于各種原因就不上學了,并且以為這是一種幸福,并以不學習為榮。而后來走入社會發現知識結構明顯跟同齡人有差距。于是開始看各種類型的書,但是對文字相當遲鈍。柴靜說過自己是對語言敏感的人,對采訪對象的每一個字都能夠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采訪者的真實內容,然后呈現給觀眾。看完柴靜的書,我開始喜歡這種表達方式,再看每一個字的時候也更加的在意。
《看見》的讀后感
在接觸《看見》之前,對于柴靜我算是一無所知,很無意地從同學里借到書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讀了下去。《看見》雖然是柴靜20xx年從業來的自傳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讀過的名人自傳比如《巴菲特自傳》、《喬布斯傳》比較起來,《看見》對于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經驗描述幾乎沒有,而是運用了超多的細節描述和心理描述,既是生動地還原了作者本人親身經歷的重大事件的過程,同時把事件任務包括柴靜自己的感受相當細膩的表現出來,表現了柴靜在苦難和苦澀下內心和潛力一步步地艱難成長。
《看見》一書涉及了相當多的中國重大事件,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們都能看到柴靜奮斗在最前線奔波不停的身影,在這奔波之中也讓她逐漸的成長起來。對于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以前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還年幼,只是跟隨著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能在時隔多年后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還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對事情的偏見,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體會吧。
印象最深刻的首屬藥家鑫事件。《看見》讓我們有機會從藥家鑫的內心想法的角度再度審視整件事的經過,而讓我居然驚奇地發現這個被全中國主流媒體斷定為“殺人魔”、看似罪無可赦的藥家鑫竟然也有那么無奈的一面,而他更像是一個選錯了方式的孩子,令人惋惜。《看見》還讓我們看到了“非典“時期從醫人員的艱辛和巨大的生命風險,每一天都與死神是如此的近;讓我們看見了還有盧安克那樣默默無聞地為我們農村教育事業奉獻的外國人……沒有《看見》,沒有柴靜的用心尋求和發現,也許許多事情的真相和許多默默無名的人就將這么一向被淹沒在時間的潮流中了。勇于質疑并盡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靜在《看見》中所散發出的作為一名記者最最珍貴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見》深深吸引的原因吧。回到自身反思,那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干勁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時候是在對事事保留著淺嘗輒止的態度,過去的是因為學業排的時間很緊張實在是很少時間做些自己的事,淺嘗輒止無可厚非。來到了大學,時間上相對自由了許多,在保證了學業的基礎上,是該用計劃規劃好課余時間認認真真地學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其次,《看見》還讓我真正理解并學會了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發生的每一件事,并用心發現身邊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權威的媒體也會有偏頗失實之處,盲目跟風并隨意評論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和傷害。
《看見》一書中描述的作者20xx年從業來一步步地成長歷程也相當精彩,對于剛走入大學的我如何調整自己不久的未來投身于工作時的心態尤其具有現實好處,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長都充滿著相當多的苦澀和困難,每一次蛻變或是來自于或是剛入業時的常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輩的不經意的話和深刻的指導等等方面,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完成了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也從一個剛進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這天受到眾人矚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楚,在看《看見》的同時我們也是在和柴靜一齊成長著,以她的視角審視著在這片56個民族共享的中華大地上,發生過的那些在我們心里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的以前。“《看見》中,我沒有刻意選取標志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超多的報道里,我只選取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和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的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背一遍遍的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我明白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這就是柴靜在《看見》中的原話,最本真和樸實的一段話。在發售《看見》一書后,柴靜在微博上經歷了大起大落,毀譽參半。但她并沒有表現出相當的大起大落的回應,不爭不辯,依舊在她的崗位上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也是她在書外同樣表現出的那份本真樸實的氣質吧,只能讓人遠遠地仰慕。
最后,《看見》帶給我的不僅僅僅是書籍資料上的的享受,也讓我能有機會認識了一位很堅強很了不起的中國記者柴靜,從書和作者身上我都同樣收獲豐富,也期望這份收獲今后還能帶給我更多的有好處的啟示和指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