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作文讀后感
高一學生思想有一定高度和厚度,他們能不能運用自己的能力寫出好文章呢?那么,來看看第一范文網小編精心為你整理高一作文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高一作文讀后感篇一
有時候,空寂是如此叫人心動,也只有此刻,世事才會波瀾不驚,顯露其動人心魄的本色。
——題記
川端康成筆下的《雪國》仿佛一幅褪了色的粉筆畫,云淡風輕,不留痕跡。那片蒼白的土地好像已經脫離了人世,沒有聲音,沒有煙火;那里的生命也像是以流動的形式存在,似霧氣幻化而成的人形,“是一種透明的幻像”,即使是徒勞掙扎著欲使生機在無常變幻中開顯,也仍顯朦朧而不可及,最終免不了落入無盡的虛空。
但好像并不僅僅如此。
那片沉重而茫遠之地,不知白雪之下掩埋了多少人欲笑還哭、欲哭還笑和徹骨的悲慟,不知埋葬了多少哀婉凄清的歌聲,不知顛覆了多少人曾經對這個世界的美好希冀……那些傷悲、茫然、疑惑疊加在一起,原來恬淡的細節都顯示出更深的悲哀,物哀不期而至。
書中的物哀并非悲哀,較之悲哀,便恬淡了許多。葉子、島村和駒子之間似愛情而又非愛情的的情感在作者筆下淡化了許多,無力和物哀之感在輕顫的文字中凸顯出來,物哀之共鳴在心底的弦上跳躍,奏出一曲似哀非哀的歌。
林林說:“物哀包括對人的感動、對自然的感動和對世相的感動三個層次的結構。”《雪國》仿佛為闡述“物哀”而生,淋漓盡致的詮釋了物哀的三個層次。
島村對葉子、駒子對島村、島村對駒子的微妙情感是物哀的第一層次。談不上痛徹心扉,亦夠不及魂牽夢縈,那些情感的細絲像是未完工的蛛網,即使努力在風中維系著,一切都小心翼翼,也不能阻止破洞無法彌補地繼續擴大,很無奈,但更多的是無力和心酸。駒子真心愛上島村時,拼了命想要掙脫世俗的束縛、解開悲苦命運的羈絆,幾乎不能自持,島村卻說不上對她有多深的感情,并且認為駒子的愛情追求甚至她的生存本身就是徒勞的、可悲的。島村也有傾心的人——葉子,然而葉子卻可望而不可即。這像是一個打了死結的怪圈,里面的人沿著不可思議的道路不停地循環,可悲亦或可笑,在外面的人看來,都是一種令人心悸的空幻和虛無,而戀情的哀感在虛無中得以永恒的寂靜。
《雪國》中對自然的描寫可以信手拈來,對自然的感動是物哀的第二層。“山頭上罩滿了月色,這是原野盡頭惟一的景色,月色雖以淡淡消去,但余韻無窮,不禁使人產生冬夜寥峭的感覺”。“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進來,照亮得連駒子的耳朵的凹凸線條都清晰地浮現出來。”月光下的景象如夢如幻,好像被露水打濕的水墨畫,顏色暈開,模糊了本來的模樣;亦像是作者兀自編制的一個潮濕的夢境,白茫茫一片,消了邊界,消了聲音,消了污穢。“仔細一看,飄浮著不計其數的蜻蜓,活像蒲公英的絨毛在飛舞。山腳下的河流,仿佛是從杉樹頂梢流出來的。丘陵上盛開著像是白胡枝子似的花朵,閃爍著一片銀光。”如此美好的景象仿佛能溢出溫暖的陽光,靜謐悠遠,空靈唯美。在這片土地上,長年的白雪皚皚讓這里的人們似乎已經遺忘了也許曾經有過的鳥語花香,突然而短暫的春日美好得令他們措手不及,就連一呼一吸也仿佛浸潤在潮濕的汪汪春水中,變得旖旎、香軟,卻也更顯得虛無空寂。或許在作者的心中,終極的空虛才真正是美的所在。
表面上“世相的感動”在《雪國》中好像難以尋覓,但細細讀來,字里行間總有滲透,這一點或許在了解了《雪國》創作背景后更容易讀懂,理解作者筆下那個仿佛一切努力都只是徒勞的世界。作者在創作時,日本軍國主義正在發動瘋狂的侵略戰爭,作者無法正面指責殘忍的軍國主義,只能借《雪國》來表示自己對軍國主義的消極抵抗。當現實中的血腥被川端康成筆下的茫茫白雪覆蓋,當所有的人情世相僅僅只存在于虛無世界中,當對世俗不公的怒吼被時光漸漸消磨了聲音,人生還有何意義,又還有什么是值得付出?一切都是徒勞罷了。
……
書中的文字清明澄澈、簡單樸實,讀來卻有種大徹大悟、大悲大痛之感,心底某個角落一片潮濕,但也有絲絲縷縷的陽光照進來,壓抑的哀傷在心底揮之不去。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里,或許沒有辦法對物哀之感理解得那么通透,但那樣一個哀婉凄清的美感世界、那樣一個超越現實美的絕對境界確實讓我的心產生了共鳴。“鏡子的襯底,是流動著的黃昏景色,就是說,鏡面的映像同鏡底的景物,恰像電影上的疊印一般,不斷地變換。出場人物與背景之間毫無關聯。人物是透明的幻影,背景則是朦朧逝去的日暮野景,兩者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幅不似人間的象征世界。尤其是姑娘的臉龐上,疊現出寒山燈火的一剎那間,真是美的無可形容。”景與人攜手款款而來,沒有太多的欣喜可以張揚,沒有太多的溫暖可以夸張,卻有一種淡淡的空靈唯美之感蔓延成淺淺的虛無美,在白茫茫的天地中氤氳開來。“看上去她那種對城市事物的憧憬,現在已隱藏在純樸的絕望之中,變成一種天真的夢想……如果一味沉溺在這種思緒里,連島村自己恐怕也要陷入縹緲的感傷之中,以為生存本身就是一種徒勞。”我在被物哀之感深深觸動的同時也在細細思考,揣摩著川端康成想要表達的物哀之感也許并不僅僅只是純粹的哀傷,更多的可能是一種靜寂、一種真情流露。所謂“純樸的絕望”、“天真的夢想”不過是每個人的人生所必須經歷的喜怒哀樂,盡管有些徒勞是躲不過的,但若是因害怕徒勞便不去付出,人生又怎能如紅楓般熱切殷實,實現物哀美呢?
小說以葉子和駒子的同時毀滅為結尾,來得那么突然,卻并不突兀,好像冥冥之中早有預示,不由讓人有些心慌。“她(葉子)在空中是平躺著的,島村頓時怔住了,但猝然之間,并沒有感到危險和恐怖。簡直像非現實世界里的幻影。僵直的身體從空中落下來,顯得很柔軟,但那姿勢,像木偶一樣沒有掙扎,沒有生命,無拘無束的,似乎超乎生死之外。”在看到這里,我的心像被一只手揪住了似的,幾乎喘不過氣來。作者筆下之所以葉子的死“如銀河般壯麗”,不過是“內在生命在變形”,而葉子因“失去生命而顯得自由了”。是真的自由了嗎?還是諸般形象都墮入無盡的虛空,最終幻滅?這場毀滅,對于葉子來說,不管是愿或不愿,或許都無法選擇,但在我私心看來卻是好的,就像蝶的蛻變、夢的醒轉,一場大火是肉體毀滅,但某種程度上也釋放了被世俗羈絆的靈魂,達到了現實無法企及的高度,成就了虛幻的美。于駒子,在她把葉子抱在胸前的那一刻,或許靈魂便已經超越了肉體,超越了“有些事拼命也想不通”的層面。她曾經的追求很簡單,不過是想有尊嚴的活下去,但一切努力終成徒勞,而在她全都放下的那一刻,無論是犧牲還是懲戒都已經毫無意義,正如清少納言在《枕草子》里的一句話:“往昔徒然空消逝”,駒子或許已經在圣潔的大火中超脫了種種世俗的道德規范,終于是為自己而活,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剎那也足以用余生來溫存。
讀完《雪國》,腦海里有剎那的空白,幽微的哀傷在靜寂中呼嘯而過。我閉上雙眼,重走川端康成所守望的那一片看不到顆粒的精神原野。
高一作文讀后感篇二
今天,我們學習了《騎車的阿米特夫人》這篇課文,它的主要內容是:阿米特夫人騎著她的自行車,當然也帶著她心愛的小狗,突然看見一只刺猬橫穿馬路,阿米特夫人急忙打著車鈴,但小刺猬依舊慢悠悠的走著,好像沒聽見一樣,于是,阿米特夫人就買了三個大喇叭按在了自行車上,按好后,她又開始繼續趕路,走到半路上,車鏈給壞了,于是阿米特夫人買了一個工具箱,因為他害怕到半路上,車又會出現了什么毛病,又走了一會兒,阿米特夫人又想吃東西了所以她覺得車子上得有一個裝快餐的地方,所以她就買了一大籃食品綁在了車上繼續趕路。又走了一會兒,她覺得小狗在后面追太辛苦了,所以就給自行車上裝了一個小狗坐下休息的地方,后來又下雨了,阿米特夫人就給自行車上裝了兩把雨傘避雨,過了一會兒,他覺得這車上得有振奮人心的音樂,所以她就買了收錄機和許多的音樂磁帶,外加一把口琴,振奮人心的音樂有了,可是阿米特夫人又覺得光靠人力不行,這車還得有外來動力裝置,所以,她又給車子撞上了帆,掛上了彩旗,現在車速越來越快了。可是最后卻連人帶車翻進了垃圾堆里。
我的感受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符合每個生物的特點,我們還要遵循這些特點,否則會事與愿違,我們還要遵循自然規律,不能違背它,也不能根據我們自己的主觀愿望去改變它,否則好事也會鑄成大錯。
比如拔苗助長這個故事,這個故事里的那個人為了讓種下的幼苗快點長大,就把每一個幼苗往上拔,結果那些幼苗都給死了,
還有比如,路和狼的故事,人們為了保護鹿不讓狼吃掉,把所有的狼都殺死了,鹿雖然安全了,但是沒有狼,一些體弱多病的鹿不過多久就都死了,有疾病的鹿,沒有被狼吃掉,還會傳染給同伴的,結果就都死了。
所以我們要全面的,多角度、多方面的去看問題,不能把眼光停留在一個地方,要為大局著想,也要用聯系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因為地球上的任何一個食物和生物之間都是互相聯系的,我們要記住這些。
高一作文讀后感篇三
縱覽古今幾多光陰,明明滅滅,沉沉浮浮,流俗終至于湮沒,故今之觀者,非賢即能者是也。然品蘇于是也,尤感其奇偉非比常人,堪稱翹楚,瀆至情深,心生共鳴,不禁落淚。想其平生,古人之所以仰慕,令人之所崇拜,溢美之詞數不勝數,今亦心動,跋《蘇東坡傳》謹寄敬愛之情,望錦書以傳。
蘇軾,號東坡居士,字子瞻,謚文忠。蓋其一生,唯“文忠”二字險以微表。文,則經緯天地曰文,愍民惠禮曰文,圣漠丕顯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則事君盡節曰忠,盛衰純固曰忠。蘇之于當時,居廟堂之高則爭諫,不顧己利一心為國,處江湖之遠則懷民鞠躬盡瘁兩袖清風,實為君子所慕,小人所妒也;其于當世,雖不可見其形,然其音容笑貌尚得以于書典窺知一二,悟之于心則若脫胎換骨,影響之深遠,弗能盡述,今之國人,概有東坡,雖陌生之人而可以談笑風生,狀如親友,當為極譽!
東坡前時少年,聰穎好學,胸懷壯志,始欲擬以范滂,既承望于老父,又乞歡于老母。及至科舉,作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其間言及皋陶,自有一番大膽創新,不禁驚異間有古之身而載今之神韻,更有歐陽修嘆為弗如。后始仕,不圖功業立就,無念衣錦還鄉,但求順己之心。隨己之意,激濁揚清,宦海沉浮而獨行其是,諸惡付之悠悠。其后調為湖州而復為知州也,書有《湖州謝表》,徒有滿篇真情暢快,元氣淋漓,盡付與牢獄之災,是曰“烏臺詩案”。知其為官意不在功名,仍不免怨新黨之冤詞“愚弄朝,妄自尊大”,憤哉!亦喟嘆其浩然之氣、英雄本色,正是“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道與義,盡融于真性情,快哉!
東坡仕途,盛衰雖曰命,豈非其心性也哉!蘇信佛,本自知在者短暫,失者永恒,來時如露,去時如電,無所物以憑借終生,故無所畏,似風隨性,暢言無忌,信人無疑,心胸寬廣則眼無狹隘之人,觀其人為佛則自為佛。進退自如,寵辱不驚,游走于萬千深沉而獨自清明,行云于幾多羈絆而全生養性,純然淳樸,不染污穢,不拘于詆盡流俗,不止于私心讎隙。甫言于弟:“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是故廟堂之濁難染其光風霽月,狗茍蠅營莫改其行云流水,正謂之“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爝然泥而不滓者。”然又非能比于陶潛之屬,一入世,一出世,一迎世,一棄世,自然之本性可見一斑而從人之所無以望其項背。
命焉,清者知其本原,或長也,或短也,或順也,或險也,或樂業,或戚也,無有定法,然持命則在于心也。命雖有定,而性豁達,而心清明,而情淳樸,豈非人事哉?讀蘇子如椽之筆,無加矯飾,淡如兒戲,縱有萬丈豪情,業已余淡然矣。傲而妄不與狂相隨,靜而冷不與凝相依,悟而魂不與心相接,旦有郁事,尤覺“如蠅在喉,吐之方快”。然反觀今人,甚至哀其弗如先人之通明,更無有超脫之意,或囿于功名祿餌,或羈于業次世俗。純然易以極端,廣博易以狹隘,雖囊中沉沉,尚不比心中輕輕。濃處味短,淡中趣長。靜則神藏,躁則神天,以身外之物奪至珍之德,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度人之言“累”,由不逾“氣”。是人也,大氣者,方不累于輕浮俗套。氣著,可增而強,可消而衰。強,則至大至剛,守本原,不移以外物,持自然之道;衰,則至弱至懦,失本心,同其流,合其污,棄自然之道而復之所棄矣。曷以習“氣”,盡言以效蘇子之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