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的《創業史》讀后感_創業史讀后感心得體會
柳青《創業史》小說景物描寫非常出色,這種細膩的景物描寫隨處可見。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柳青的《創業史》讀后感,供大家閱讀!
柳青的《創業史》讀后感篇1
對柳青《創業史》最為精準的總結,莫過先于正文的前三個字:“創業難……”這句簡短的鄉諺在小說起始至少奠定了這樣的基調:一、貧苦農民想要依靠個體勞作、自發創立家業很是艱難;二、農民在黨的領導下與自身的私有性作斗爭、走集體主義道路也并非坦途。首先,梁三老漢幾十年的創業經歷就可以明證第一點:梁三上承老父的微薄基業和遺愿,獨自創業過程中非但妻死牛亡,守業都宣告失敗;四十歲的梁三在幸得寡妻繼子之后重燃創業熱情,可十年后除了一身病痛,一無所成;在繼子成年時,父子倆勁頭百倍狠干一年,收成卻分別被地租、肥料欠債和保公所瓜分;繼梁生寶被拉壯丁贖回后進終南山,梁三老漢賣掉了牲口也退還了租地,從此對創業再無指望。其次,梁生寶先后任互助組組長和合作社主任期間代表黨在農村所肩負的責任和付出的血汗非比一般:內憂為入社成員人心不齊,有的畏縮不前,有的甚至打退堂鼓;外患為富農與富裕中農等不但幸災樂禍,而且輿論破壞,連村代表主任也冷嘲熱諷,還有某些上級領導的懷疑與施壓。此外,除去人為環境內外堪憂,人畜勞力、場地條件、管理經驗、生產技術、農業物資、政策允許與組織支持都成問題。就是在以上諸多考驗下,梁生寶以一名黨員的身份帶領著一部分農民迎難而上,在集體力量下與苦難作長期斗爭。
作品所反映出來的創業維艱,是舊中國農民生在壓迫與盤剝的社會制度下不可避免的歷史命運,同樣是新中國農村在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期間觀念保守、局面復雜而無法回避的普遍現象。正是有了柳青以農民的角色深入生活所得的體察,又以作家的直覺穿透現象所得的揭示,才有了縱向與橫向苦難底色的洇現,以及書寫苦難意義的非凡。
柳青的《創業史》讀后感篇2
陜西是個盛產現代作家的地方,柳青、陳忠實、路遙、賈平凹,個個都是聲名遠播的大作家,這幾個作家當中,早年我最先讀過路遙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這兩部小說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所以,我最欣賞路遙了。
最近,在一本雜志上讀了路遙多年前寫的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他最喜歡的作品是柳青的《創業史》,就因為路遙的這一句話,我就決定要好好讀一讀《創業史》了。
其實,在涉及人生道路選擇的時候,我們都會提到這樣一句話:“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這句話就出自柳青的長篇小說《創業史》,讀完這本書,我知道了,這句話出現在這部小說的第15章,背景是,喜歡梁生寶(小說的主角)的改霞,準備離開蛤蟆灘,投身到大城市西安的工廠里,這樣的一個選擇,使得這兩個情投意合的戀人最終沒能結合到一起。
好多年前的初中語文里,也有一篇《梁生寶賣稻種》的文章,那時候知道,這篇文章選自柳青的長篇小說《創業史》,文章中對梁生寶去郭縣賣稻種,在火車站過夜,省吃儉用的描寫,讓人過目難忘。讀完了《創業史》,我也終于知道,這個情節出現在小說的第5章,可以說,這一情節,應該是《創業史》這部小說寫的最精彩的章節之一了。
我是用了一個多月的零散時間,才斷續讀完這部35萬5千字的長篇小說的。
作家柳青原名劉蘊華,陜西吳堡人,1936年發表處女作《待車》,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種谷記》《銅墻鐵壁》(小時候,我看過這部小說的連環畫),代表作就是我剛讀過的《創業史》第一部。
《創業史》第一部的故事,始于1953年的春天,止于這一年的冬天,寫合作化的互助組時期,蛤蟆灘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和社會情況,小說塑造了梁三老漢、郭世富、郭振山、改霞、素芳、王二直杠、高增福、栓柱、歡喜、任老四、姚士杰、孫水嘴等一大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讀完這部小說,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說景物描寫非常出色,這種細膩的景物描寫隨處可見。作家用細膩的筆觸,深情地謳歌贊美自己所生活的時代,寫景的同時,不忘為烘托人物服務的宗旨,比如,在第21章,素芳被自己的堂姑父誘奸的時候,作家寫道:
“這時候,母馬繼續曳著磨子,很認真很嚴肅地在走著。榆樹、椿樹和楸樹枝頭的小鳥們,繼續在歌唱著。在這崇高的世界上,二十三歲的素芳,不幸的女人,受到她出生以來第二次打擊。她的堂姑父,無論在神氣上還是動作上,一下子變成另外一種人,他怎么還不如在場的禽獸呢?”
這一場景描寫,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讓人讀后深受感染和教育。
總之,讀完柳青的《創業史》,真的是受益匪淺,同時也終于了卻讀這部偉大作品的愿望了。
柳青的《創業史》讀后感篇3
,陜西大旱,餓殍遍野的關中地區依然不斷地有災民涌來。這些災民何去何從?一部探索中國農民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的《創業史》將告訴我們答案……——題記
他——小說的主人公梁生寶,是一個英雄,是中國50年代的農村社會主義創造者!我之所以這么開門見山地說是因為他那自強不息、勇于奮進的精神的確震撼人心。
梁生寶是一個世代貧農的兒子,他年幼喪父,后來在一個災荒嚴重的年頭隨母親流浪到渭河南側的下堡村。緣份使該村村民梁三老漢成了他的繼父,之后,他們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開始了他們艱苦的創業。
人常說: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遠見,而梁生寶就是這么一個人。他十三歲就給呂二財主家打長工,兩年后便用五塊大洋買了呂老二家半死的牛犢,回家后他母親和梁三老漢都責備他太沖動,可他卻說:“爹,你那是個沒出息的想法,今輩子也創不起業……”后來,小牛犢果然長成了壯牛,生寶也種出了好莊稼。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禍福旦夕。又過了兩年,動蕩的社會使生寶沒福氣安心種莊稼,不幸被拉去當了壯丁。梁三老漢用賣了牛犢的錢把他贖回來后,生寶又一頭鉆進了終南山——一干就是二十年,伐薪、燒炭,還要忍受著不能與家人家團聚的苦難,苦苦地熬著。盡管如此,可他沒有被窮苦的命運壓倒,而是從父輩創業失敗的事實和自己窮苦的生活經歷中執著地走著自己的路。
有執著的信念在心,梁生寶一路走來,自然的也好,社會的也罷,他都能從容應對。姚士杰可謂是蛤蟆灘最刁鉆的一個人了,在那個災荒的年頭,富得流油的他偏偏希望那些困難戶來找他,因為他把缺糧人的愁苦當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這樣的艱難時刻,梁生寶依然沒有向姚士杰低頭,仍然把他的創業工作進行得有條不紊。
有執著的信念在胸,梁生寶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為了能使村民們早日過上好日子,他主動外出去買稻種、推廣新法育秧、進山砍竹子……所有的這一切他從來都不在眾人面前顯功。執著的信念使他變得更熱情:吸收白占魁加入農業社組,耐心幫助梁三老漢,正確處理與郭正山的矛盾……這份追求執著的精神造就了梁生寶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品質。聽黨的話、跟著黨走,他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為農業社的成功創辦立下了汗馬功勞!
我們是新時代的青年,時代并不要求我們非得去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是,雖然我們平凡,可也應當擁有像梁生寶那樣執著追求的品格,因為我們擁有年輕這筆人生最大的財富!
追求執著——只為心中那個最圣潔的目標。
柳青的《創業史》讀后感篇4
閱讀柳青的《創業史》,是處在這個時代的我終生享受不盡的精神盛宴。因為它凝重渾厚,反映的是中國農民的歷史命運及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
展頁細讀,我可以了解到中國農村為什么會發生社會主義革命以及這次革命是怎樣進行的,可以體會到中國農民的戀土情結和發奮精神,可以感受到中國農民要求改變苦難命運的強烈愿望。在這部皇皇巨著里,中國社會形形色色的農民形象也早已躍然紙上。
梁三老漢是中國老一代農民的典型。在舊社會,他經歷了發家成夢的辛酸史。他繼承父輩遺愿,創造家業,租種田地,拼命苦干十年,結果一身重病,創業失敗;后與漸漸長大的養子梁生寶共同創業,但因地租沉重,兵荒馬亂,他創業的幻想再次宣告破滅;解放后,梁家分得土地和農具,梁三老漢猛地挺直彎曲多年的腰桿,與梁生寶重新點燃了創業之火。對于梁三老漢來說,所謂創業的成功標準,或者說他創業的最終目標就是做一個“三合頭瓦房院的長者”,僅此而已。這就將一個背負幾千年私有觀念的小生產者的個人意識和局限性暴露無疑;同時,他又具有普通農民勤勞、善良、樸實的品質;當梁生寶不愿聽從他的安排而組織互助組時,他便自發地反對集體事業,但土地的獲得、創業失敗的痛苦回憶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寶及其所從事的事業。梁三老漢精神上的復雜性,是老一代中國農民的真實寫照,從他身上,我們真正體會到了一個地道的中國農民的本質性格特征。
與梁三老漢不同的是,梁生寶是一個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創業者。作為世代貧窮的農民子弟,他從父輩那里繼承了與苦難命運抗爭的進取精神,而父輩們慘敗的事實和個人貧窮的生活經歷,使他意識到接受黨的教育的緊迫性。
書中梁生寶的角色近乎圣徒,天生具有一種新農民的品質:對黨忠誠,對私有制本能的仇視。柳青將梁三老漢設置為他的“繼父”,也許,就是為了切斷梁生寶與傳統農民的血緣關系,擺脫倫理關系的纏繞,使他成為一個“中國共產黨忠實的兒子”,服從黨的領導。所以,在他所從事的社會主義創業過程中,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困難和阻力,不管是社會的,還是自然的;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不管是公開的較量,還是隱蔽的破壞干擾,他始終毫不動搖,一往無前,反映了作為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創業者堅忍不拔的毅力和頑強的拼搏精神。
梁生寶是個共產黨員,他信奉“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剝削更是十惡不赦”。所以,忠厚、質樸的進取精神在他身上升華為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支配梁生寶拋棄個人的一切,把肉體與靈魂毫無保留地獻給集體事業。從這一點看,他無疑是一個在黨領導下,完全擺脫了小生產者私有觀念羈絆的新人形象。
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就是蛤蟆灘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和郭振山。他們都反對互助合作,自覺地或者說本能地維護私有制,熱衷于個人發家致富,與梁生寶代表的社會主義方向相對立,但他們所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又各不相同。
富裕中農郭世富,已從土改時驚惶狀態中恢復過來,他憑借優厚的經濟實力,與互助組公開較量,為新瓦房上梁大擺慶祝宴席,八面威風,善于進行“合法斗爭”,頑固維護私有制,幻想再度雇工剝削。
富農姚士杰,土改時彎下了腰,現在又想重振威勢,對新社會不滿,他表面老實,暗施陰謀,詭計多端,心狠手辣,慣于背地較量,妄圖扼殺互助組,實行階段報復。
共產黨員、村干部郭振山,則熱衷于個人發家,幕后支持互助組的反對勢力,曲線干擾、抵制互助合作運動,既善于隱蔽,又鋒芒畢露。
時過境遷,半個世紀后的我重讀《創業史》,掩卷沉思,仍然激動不已。我相信,再過五十年、一百年,或者更長的時間,當人們剖析中國農民,了解農業合作化運動時還需要借助《創業史》來再現當時中國農村發展的全過程。依靠集體、依靠科學創業的方法會給現代社會的創業人士帶來很大的啟示。
柳青的《創業史》讀后感篇5
《創業史》,是作家柳青的長篇小說,這部巨著蘊藏著作者20xx年農村生活的豐厚積累,表現了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的轉變。
小說通過我國西北地區一個小村落蛤蟆灘的生活演變,廣闊地概括了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初期的社會矛盾沖突,著重表現了在這場變私有制為公有制的革命中,社會的、思想的和心理的變化過程。小說一開始敘述了梁家老漢一家三代創家立業的悲慘歷史。這部歷史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走的歷史道路的典型概括。其意在表明,在私有制的基礎上,農民要真正致富,即使拼上畢生精力也是難以實現的,只有走黨指引的社會主義道路,農民才會有自己的光明前途。
然而“創業難”通向社會主義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小說的正文圍繞著梁生寶互助組的建立,完整的概括了農業合作化運動中所遇到的復雜斗爭,作者把這場斗爭的主要對立面體現為中農郭世富,這個農村堅持個體經濟的代表人物,憑借個人優厚的經濟力量,公開跟農業集體化反抗;反動富農姚世杰,這個狠毒的階級敵人站在郭世富得背后,施展陰謀詭計破壞互助組,還有黨內的自發勢力郭振山,作為土地改革后的新中農,熱衷于個人發家致富。暗中抵制合作化運動。他們相互之間也有矛盾,但在“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意向上,卻結成同盟。正是在這場斗爭中,梁生寶互助組在黨的領導下,依靠教育和團結農民群眾,取得了節節勝利,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合作化運動的帶頭人梁生寶,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形象。他小時討過飯,長大熬過長工,解放前在荒山野嶺當過“地下農民”,跟繼父一道飽嘗了創家立業的辛酸,并從父輩那里繼承了勤勞、樸實、堅韌不拔的勞動者的優秀品質。這個年輕的預備黨員,在黨的教育下,一旦認識到私有制是萬惡之源,就決心走一條與父輩不同的創社會主義大業的道路。正當“老資格”的黨員郭振山在革命的征途上退了坡的時候,他勇敢地擔負起帶領莊稼人走互助合作道路的重擔,成為一個積極、聰明、公道、能干的領袖人物。然而小說并沒有把他寫成“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謙遜、純樸、老實、厚道、善于思考,從不以領導者自居,更不指手劃腳、夸夸其談,表面上甚至還有些面嫩口拙,愛情生活上更是缺少勇氣和機智。但是,聽黨的話,熱愛社會主義,富有犧牲精神,是他的最可寶貴的思想品質。小說抓住他的性格中這一最主要特點。著重描繪了他為黨的事業奮斗的堅實有力的行動。互助組初期,當莊稼人都把羨慕的目光投向富裕中農郭世富時,他跑到郭縣買回稻種,在互助組內搞稻麥兩熟。這件事比郭世富樓房架梁儀式更能牽動莊稼人的心,人們一下子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糧食增產措施上來了。此一舉使郭世富深為不安,他想:“沒想到讓他小子跑到咱前頭去了!”“活躍借貸”時,富裕中農不愿再把糧食借給困難戶度春荒,連有能力的郭振山都束手無策了,他卻組織人們進山割竹,解決了困難戶的糧食和互助組的肥料問題。顯然這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然而正是這些看起來似乎很“平凡”的行動,在蛤蟆灘莊稼人的心底掀起重重波瀾,使他們看到了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同時,小說還通過“買稻種的路上”、“和增福夜談”等章節“對梁生寶的內心世界作了深入細致的揭示,展現了他的崇高的心靈美。他決心把自已的一切部獻給黨的事業,“他覺得只有這樣做,才活得帶勁兒,才活得有味”。他認為“照黨的指示,給群眾辦事,受苦就是享樂”。
作者創造這個農村新人形象,自然有其堅實的現實根基。盡管作者為了體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學理想,有意對人物作了凈化的處理,略去了這個年輕農民身上不可避免的小生產者的思想意識,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形象的可信性。但是,這個形象所體現出來的那種勇于進取、堅忍不拔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以及嚴于律己和注重求實的作風,確實曾經有力地吸引了許多讀者。尤其是作者對陜西農民所特有的精神氣質、行動方式、感情狀態以至語言習慣的精細把握,更有助于他使這一形象保持著感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