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后感
第56號教室的奇跡,看看奇跡是如何產生的吧。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準備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后感,僅供參考!
《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后感篇一
三月份我們國際部所有教師共讀了《第56號教室的奇跡》這本書,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沒有想象中順利,感覺有些不懂,想到當時陳校給我們介紹這本書時的慷慨陳詞,一本好書,我怎么沒有一點感覺呢?帶著懷疑再次重讀這本書,讀著讀著,我感覺不是在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而是在解讀我們國際部的奇跡……
培養終身閱讀的孩子。這是雷夫·埃斯奎老師為了孩子們終身發展所做的教育之一。我們國際部不也是從開辦起就注重培養孩子們熱愛閱讀的習慣嗎?課間時間,我們的孩子們都是坐在教室里聽著輕音樂看著自己喜歡的書籍,甚至滲透了家庭,每晚睡覺之前也是要閱讀15分鐘的書后才入睡。對于一年級的孩子,識字量不是很大,我一直都是在懷疑孩子真的愛閱讀了嗎?效果會明顯嗎?看了雷夫老師關于閱讀的一些實踐活動,我也深感同受,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愛閱讀,但是我可以開展一些更細致的活動,從孩子的個性出發,多一些指導,將學部的具體要求一點一點落實到孩子身上,多開展一些活動,比如家庭閱讀分享,讓家長和老師一起落實,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加加看?吹竭@一章節的時候,我的感觸是最多的,因為我也是一位數學教師,如何讓孩子們喜歡數學課堂,覺得數學課是最有趣的,一直都是我深思的問題。我們國際部有一項特色課程:數學思維訓練課。平時孩子們最喜歡這節數學思維訓練課,他們覺得可以解決很多生活中的問題,學會了一種解決問題的策略,我在準備這節課的時候更多考慮的還是圍繞學習的知識點,沒有完全放開。看到雷夫老師的所為之后,我覺得自己還是沒有更好發揮這節課的初衷,就如雷夫老師所說的:應該要孩子了解數字的威力,明白數學和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趣味無窮!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孩子,多設計一些游戲,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玩中感悟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行萬里路。這是雷夫老師帶領孩子們大量實踐活動之一。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鍛煉、提升,開展各種精彩的活動,一直也是我們國際部的精彩之一。但是每一項活動思考更多地的是領導,我們老師只是在落實。比如,上個學期我們開展的快樂秋游實踐活動之一,從游前的了解、制作到游中的考察到游后的評比等等,都是我們的陳校一個人在思考,在引導,回來后,看到孩子們玩的開心,家長們高興孩子們能走出去,家長更滿意的是孩子們的收獲!我當時只是感慨陳校怎么這么有才?看了雷夫老師的每一個活動準備,我才意識到每一項活動并不是領導的事,更多地是我作為第一責任人應該把工作做的更細致一些,考慮問題更全面一些,行前準備是關鍵!
失敗是好事。讀完了這本書,我覺得我最佩服的就是雷夫老師善于反思,善于接受意見,對于孩子們來說失敗是好事,對于我們老師來說應該直視失敗、錯誤。雷夫老師能接受女兒對自己的批判,及時改變了自己的課堂,把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F在的孩子們都喜歡表揚、激勵,承受能力越來越差,一直是我們擔心的問題。那我們老師呢?善于接受意見嗎?遇到任何錯誤的時候都能敢于面對,坦然接受,樂于反思嗎?我們要求孩子們能做到的,我們自己一定要先做到!善于從問題背后找問題,才能讓我們進步!小組合作學習曾困擾了我們很久,當堂任務不能完成,一個月后,孩子們個個能上臺大方展示了,失敗未必就是一件壞事!
讀《第56號教室的奇跡》是一個充滿驚訝和感動的過程!雷夫老師所創造的奇跡或許我們現在無法企及,但是,雷夫老師就是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了,把一件簡單的事情做好了!只要我們有愛心、重細節、抓習慣、善反思,我們也能成為雷夫老師!
《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后感篇二
近期,我與匆匆忙忙之中讀了《第56號教室的奇跡》這本書,盡管看得很粗糙,但看完之后還是被深深地感動了,心潮難以平靜。回味雷夫老師書中所描述的點點滴滴,同樣身為教師的我對他的許多觀點深表認同。尤其對書中“我們如何建立無恐懼教室”的論述,深受觸動。在此借雷夫老師的觀點,說說自己的理解與認識。
一、以信任取代恐懼。
“不管是教導學生還是子女,一定要時時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當做教育的捷徑。”雷夫老師的這句話引起了我的反思,曾經沾沾自喜與自己的學生多么的聽話,曾經困惑于孩子們為什么我在與不在教室不一樣的表現,然而這一切都是以害怕做代價的。教師采取粗暴的言行對待孩子,這不僅給孩子造成了恐懼感,而且還損害了師生關系。孩子們對老師敬而遠之,從而就更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形成師生之間的鴻溝。
56號教室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為它擁有什么,而是因為它缺了這樣的東西——害怕,反而是多了一份信任。斯賓諾說過:“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大度來征服。”因此,教師的威信應該來自對學生的關愛,來自對學生的信任。我們只有付出深深的愛,才會贏的學生的信任和愛戴,使他們萌發奮發圖強的良好愿望,聽從教師的教育。此外,我們還要做到循循善誘,保持耐心,不能過急、過燥,要有滴水石穿的恒心,用持之以恒的愛做疏導工作,用一種達觀的態度去要求他們,善待信任每一位學生,為學生們創造一個適宜發展的空間。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正確對待他們,做到引導有方。正如雷夫老師所說:“我們應該用積極的態度與耐心來面對問題,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駕于恐懼之上的信任。”
二、做孩子可靠的肩膀。
“大人們應隨時為孩子們挺起可靠的肩膀,是建立信任的最佳方式。我們不需對孩子長篇大論地談我們多么負責任,而是要讓他們自己把信任放在我們的肩上。”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要實現這一點,我覺得不僅要熱愛學生,還要對學生坦誠相待,以心換心,充分扮演好在孩子們心中的不同角色。
愛是人的較高層次的心理需要,學生渴望得到愛,在家渴望得到父母的愛,在?释玫嚼蠋、同學的愛。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我們若真心誠意,胸懷坦蕩,像嚴父一樣教育學生,像慈母一樣關懷學生,他們必然愿意接受老師的教育,樂意說出自己的心里話。曾經看過前蘇聯電影《鄉村女教師》的觀眾,都被那個年輕女教師純潔的心靈,高尚的品格所感動。其實我們周圍同樣有很多這樣的教師,集教師和母親的責任與一身,由于山高路遠,居住分散,學生也不得不住讀,老師既要教書,又要照顧孩子的生活,把無私的愛獻給了孩子們。當然,我們不僅要充當嚴父慈母的角色,還要讓孩子把老師當做自己的益友。在與孩子做朋友時,不能忘了人師的導向和“傳道”的職責,因為老師不僅做學生的朋友——分享他們的歡樂,分擔他們的憂愁,為他們排憂解難,做到心心相印、親密無間;更要做諍友——當他們犯了錯誤,及時抓住契機,敢于直截了當的批評教育,絕不含含糊糊、遮遮蓋蓋,充分扮演好益友的角色。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孩子們的心里,老師既是敬愛的師長,又是最能了解和信任他們的朋友,也是最能體貼和愛護他們的慈母。”因此,只要我們扮演好自己的不同角色,孩子們才會不知不覺中把老師當做自己可靠的朋友,可以依賴信任的肩膀。
三、紀律必修合乎邏輯。
“懲罰必須和罪行相稱。”讀到這里,我不免要反思一下,許多時候我們的懲罰就毫無根據。比如:一個孩子說話,我們常常會懲罰整個班集體的孩子;對于沒完成作業的學生,不允許參加體育活動。這種“下馬威”、“殺雞儆猴”的做法,只會激化矛盾?量痰膽土P,換來的只能是敬而遠之,冷漠敵視,達不到教育的目的,拉開了師生的距離。
我們在對犯錯的孩子實施懲罰時,首先要了解情況,要對事件進行全面的核實,不能偏聽偏信,或是靠想當然,要做到心中有數,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客觀的分析。其次,要做到準確、公正。在實施懲罰時,要實事求是,既不夸大其詞,也不輕描淡寫;要避免成見,不摻雜個人的好惡感情;要做公正、公平,對待學生一視同仁,從而真正達到懲罰的目的。再次,懲罰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我們要善于察言觀色,了解學生的心理變化,及時調整方式方法,力爭教育的甘霖點點滴滴都灑落到學生的心田。
在此,我建議大家對孩子、對學生能不懲罰時,盡量不要懲罰,即使非要懲罰他們不可,也要把握好懲罰的“度”;更要分析自身對孩子應負的責任,試問一下自懲自罰了沒有;還應該明白懲罰僅僅是手段,警戒孩子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要慎用懲罰的方式方法,力爭創造出經典的、昭示你智慧的懲罰方法。
四、你就是榜樣。
“絕對不要忘了,孩子們一直看著你,他們以你為榜樣。”是的,孩子們對老師懷有一種特殊的依賴感。他們不僅從責任和義務的角度,視老師為自己當然的教導者和指揮者,而且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看來,老師的形象是非常高大的。同時,老師出現在孩子面前時總是正面活動的形象,因此欽佩、崇敬、愛戴之心油然而生,愿意聽從老師的教導。老師的言談舉止、聲音笑貌,無不是時刻刻在熏陶著孩子們。
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我們應以自身的行為規范做起,處處嚴以律己,當學生的表率。凡是老師提倡做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禁止做的,自己更不能做。同時要言必行,行必果;有布置,就有檢查,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得好:“老師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是很有影響的。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耳朵是‘錄音機’,腦子是‘電子計算機’。錄下來的信號,裝在‘電子計算機’里儲存起來,然后指導他們行動。”老師事事都以身示范,這是無聲的命令,它是空洞說教無法比擬的。“身教重于言教”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所以,教師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用智慧來吸引學生,用高尚的情操來感化學生,用身體力行做學生的榜樣,方能使自己的教育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說服力,從而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書,還在細細回味;收獲,卻是很多很多。雷夫的教育歷程和教育信念值得我們每一個為人師者思考和學習。雷夫的教育觀點和信念可以幫助建構嶄新的教育觀和學生觀,他們的成長經歷對我們每一個教師都非常有借鑒意義。他獨特的教育方式和管理形式,值得我們實踐和探討,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反思、探討、總結,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和教育教學水平,相信我們的教室也一定會有奇跡發生。
《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讀后感篇三
每學期,我們都會共讀一本書,這也是老師的意愿,平時沒有太多時間讀書,假期里作為休閑生活的一部份,讀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這個學期,我們共讀的書是一本叫做《第56號教室的奇跡》的書。當拿到書后,書的名字就很吸引我,教室里會有奇跡?是啊,其實在我們普通的教室中只要你留心觀察會發現許多奇跡,第56號是怎么樣一個教室?奇跡是什么呢?……我將它放在床邊慢慢地、每天看一點,細細地品味著雷夫老師對教育的投入和激情,咀嚼著雷夫老師在教會有育上的智慧與愛心。
打開書首先看到的是當下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為本書寫的序,她在這里提到,“一間教室能給孩子們帶來什么,取決于教室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么。相同面積的教室,有的顯得很小,讓人感到局促和狹隘;有的顯得很大,讓人覺得有無限伸展的可能。是什么東西在決定教室的尺度——教師,尤其是小學教師。他的面貌,決定了教室的內容;他的氣度,決定了教室的容量。”教師原來可以當的這樣好,教室與教室原來可以如此不同。
有的人在講臺上站了一輩子,甚至獲得了很高的學歷、職稱,卻始終是個門外漢。他可能干得風風火火,卻不過是一個附庸者,所以也是無力者。這些你可以從身邊的那些年年被評為優秀教師,但班里的學生確實天天叫苦連天,甚至連自己的孩子也成問題的老師身上得到驗證,這樣的人,教室與他們而言只是一個講課的場所,他們天天站在教室里,卻從來不能影響到教室,40平米的教室永遠只有40平米。而我們這位雷夫。艾斯奎斯老師,他是個在教育中總能準確找到目標,從不偏離跑道的人。他對教育和學生有信徒般的堅持、父親般的親切,還有哲人的敏銳、專家的自信、戰士的勇敢——他擁有智慧,擁有力量,所以他創造出奇跡。“如果我能如此投入教學,甚至連頭發著火了都沒有注意到,那么我前進的方向就是正確的!”雷夫正是以他對教育無法比擬的熱情將不足40平米的教室無限延伸,使得這里成為了孩子們自由舒展,健康成長的樂園。
原以為這是一間如何先進、如何美觀、如何寬敞的教室,沒想到卻是一間“又小又破”的再普通不過的教室!然而,這一間教室卻又是如此的不同!經過雷夫老師20多年如一日的投入,通過他的智慧和力量,他創造出了奇跡——
一、信任,激發了孩子的自我要求意識
第56號教室之所以特別,不是因為它擁有了什么,反而是因為它缺乏了某樣東西——這里沒有害怕。雷夫老師用信任取代恐懼,做孩子可以信賴的依靠,講求紀律、公平,并且成為孩子的榜樣。雷夫將此內容做開篇,可見消除恐懼對學生是多么的重要,但這恰恰也是幾乎所有老師都存在的問題。在成為一名教師之前就有人告訴我:“要能鎮得住學生”,這也成為我后來做老師的一條原則。隨著教齡的增長,我越來越深刻的感受到“鎮得住”絕不能依靠學生對教師的恐懼。特別是在做了媽媽之后,這種感覺就更為強烈。身為教師的我能夠想象的到,開學第一天,面對50多個不懂事的孩子,老師肯定要“立規矩”。其實很多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習慣于了恐懼,因為在長達近二十年的學校生活中會遇到很多“鎮得住”學生的老師,面對這樣的教育現狀,我只能從家長的角度幫助他戰勝恐懼,把它看作是一種挫折教育。也因此我能更深刻的從孩子的角度感受到,作為教師愛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遵循教育規律是何等的重要。愛心、耐心、信任、智慧,擁有了這些同樣可以成為“鎮得住”學生的老師。
二、促進孩子的綜合素質培養
雷夫老師很懂得教授方法,讓孩子懂得學習,他特別重視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學習。在他看來,要讓孩子在長大后成為與眾不同的成人——能考慮他人觀點、心胸開闊、擁有和他人討論偉大想法的能力——熱愛閱讀是一個必要的基礎。雷夫老師為了讓叢林學校的孩子愛上閱讀,而作出的努力的故事。叢林學校的學生大多數家境貧困,家里沒有可供閱讀的書籍,雷夫老師告訴他們可以到圖書室去借書,可是孩子們甚至沒有一個人知道書店或是圖書館在哪里,更不用說擁有借書卡了。但是雷夫老師并沒有放棄,他開始自己實行借書的計劃。他以家為中心,找了十幾個二十英里以內的公共圖書館的地址,他用一個晚上的時間計劃路線,之后就開始一家一家的去借。當他知道有一家圖書館有六本他想借的書時,他欣喜若狂,可是沒有想到,圖書館都規定,同樣的書一個人只能借一本。雖然生氣,但是正如雷夫老師自己說的“什么也阻擋不了一個有創意、有奉獻精神的老師。”他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里,不停地出入各個圖書館為孩子們借書看,在離開某個圖書館后的一個小時內,又改頭換面地再次進去借同樣的書,有時會戴上眼鏡,有時會戴上帽子,有時還會戴個假胡子。經過這許多的周折,他終于得到了所有他想要的書!這是一位多么執著、多么專注、多么有奉獻精神,又多么有智慧的老師!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作為一個高段語文老師,可能更多的也是在思考怎樣的閱讀方式是適合學生的最佳方法,而雷夫老師他做得更為細致:他從為孩子選擇讀本,幫助不會閱讀的孩子,讓孩子對閱讀作出評估,以及把閱讀和世界聯結起來,從小細節方面使熱愛閱讀的孩子能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這本書還能讓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反思在日常教育:當我們期望孩子謙謙有禮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意識到是否以身作責了?當孩子不誠實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反省,自己是否言而有信?當孩子出現錯誤與失敗的時候,我們是越俎代庖,還是放手讓他們自己去發現?當孩子有了解決不了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是置之不理,還是耐心地與之講解?當孩子想要參加某項活動時,我們是不是以學習緊張為借口而阻止他?我們是不是不管孩子有多么小的進步都會為之而喝彩?孩子的喜好與特長我們知道嗎?我們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嗎?分數與想像力、創造力哪一個更重要?……雖然這是一本美式教育理念的圖書,與我們的教良不完全相同,但是,在教育過程中,雷夫老師表現出來的那種愛與執著,讓我深深地感動,他讓我明白,當你潛心要在教育上為孩子們做出點什么時,不僅要有用心良苦的創意,更要有百折不撓勇氣和激情四溢的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