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輕走向完美讀后感
《輕輕走向完美》是現代著名女作家畢淑敏專門為女性朋友傾心編著的一部佳作,內容包括情感、心靈、愛情、婚姻、家庭、工作、健康和幸福等。作者以女性的角度出發來看待這個世界,從女性的視角來訴說著女性的世界。以下是由第一范文網網站為大家精心整理編輯的《輕輕走向完美》讀后感,供大家參閱。
《輕輕走向完美》讀后感篇1
在離家的火車上看完此書,已是晚上,車窗外隱隱約約村落的燈光,讓我思緒翻騰,眼淚洶涌而出,心,狠狠的痛了,我想家了,好想好想。
前幾天父母的爭吵,說出那些決絕互相傷害的話,心里無比的排斥這個家,心想,以后我再也不要回來了。書中畢淑敏說,家,是理想奉獻思念呵護,是圣潔寬容接納和諧,是磨合欣賞忠誠溝通,是心心相印浪漫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說的真好。父母的爭吵因小事而起,父親說的話沒有經過大腦思考,母親聽來心中已受委屈。畢淑敏說,什么是家中的氣節,既然我們相愛,愛就是我們共同的氣節,你的失態,在我看來,是你的思緒潰敗了。在這一個瞬間,我是你的軟墊。原諒,寬恕,包容和鼓勵,就是家庭永遠長青的氣節。太看重一己氣節的人,其實是一種枯燥的自卑。你以為在親人面前掙得了面子,失去的卻是尊重與寬容。分歧時,不必拍案而起。爭執起,義正辭可不嚴。有失誤,莫要聲色俱厲。災臨頭,攜手共赴家難。如果一定要有家中氣節,這幾條該在其中。
母親就是犯了一個錯誤,太看重一己氣節,如果當時能原諒父親的一句無心之話,那句話其實也不嚴重,家就會過一個和和氣氣的好年。所幸到后來已和好如初。自己常犯的一個錯誤也是把最壞的一面給最親近的人,沒有一點耐心,非常苛刻。努力修行成為一個美好的女子,是多么不易的事。時刻提醒自己,對家人包容、耐心、原諒。
火車將帶我向遠方,這也是我奔赴我的愛情的方式,與男友在一起3年了,至今這次是第三次見面。他是一名軍人,我既然選擇了這樣的愛情就必定選擇了隨之相伴的許多辛苦,雖然苦,但我也覺得甜。寫到這里,又哭了,想到其中的種種,現在得到這樣一份感情多么不易。書中畢淑敏說,你的愛情等待你的看法,你的愛情驗證你的看法,你能夠有什么樣的愛情觀,你就有什么樣的愛情,你的觀念就是你的命運。這段愛情能堅持到現在,也是我們互相包容體諒的結果,我們也將無怨無悔的繼續走下去。
201x年剛開始,流了兩次刻苦銘心的淚,希望這是我心中的春雨,將心中的種子澆灌,讓其茁壯成長。
我很高興我能成為現在這樣的一個自己,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思想,雖然不完美也不出眾優秀,我還是很喜歡,不羨慕誰不哀怨自己。也在努力做好自己,努力修行成為一個美好的女子,愛生活,愛大自然,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書中的完美,可以解釋為完成美好,我是不完美的,但是我可以走向完美!
《輕輕走向完美》讀后感篇2
有作者曾言,凡閱讀,目的有二:一、求知;二、消閑。對我而言,閱讀除了以上兩種目的之外,還有一種特別重要的意義——在字里行間獲得啟迪,在成長路上拾得錦囊妙語,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喜歡《輕輕走向完美》書皮上幾行字“我們就像一個命運的繡女,心中存著完美的圖案,平心靜氣一針一線寧靜地繡下去„„”字里行間既充盈著對理想未來的向往、追求,又透露著女人淡然處世的平和、大氣。自序篇首語“春風拂面,你我在書中相逢”,便覺在溫暖的季節,遇到一個故人,亦或是知己,于是便漸漸敞開了自己的內心,接受這輕風的撫慰、心靈的洗滌„„追尋完美,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書中幾個章節從《做女人,很美》《我很重要》,到《走出黑暗巷道》《提醒幸福》,再到《讓人生慢慢完美》同樣是從認知自我到肯定自我,再到超越自我的進階。貫穿其中的,是心中有愛的信念和對追求美好的堅持。
那生命中最美好的事情是什么?我認為其實“美好”很簡單, “美好”是一朵花在枝頭綻放,是小嬰兒在懷抱里香甜的鼾聲,是受傷時愛人一句“我在”,是深夜媽媽精心熬制的一碗熱湯,是以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也是生命中每一個值得感動的小瞬間。書中,畢淑敏用柔軟而真誠的筆觸,分享了青春、成長、愛情、工作、幸福、美好、快樂等生活中那些微小而溫暖的瞬間„„那些走過的路、愛過的人、流過的淚、經歷過的美好,一一化作筆尖的溫情,撫慰疲憊的內心。《輕輕走向完美》讓我明白:一個人的強大,不是外在的堅硬盔甲和假裝堅強的面具,而是內心的堅韌和從容。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厚實的衣物,溫暖的居所,可抵御歲月苦寒的,還有心底的信念和愛。
那么“完美”呢?或許完美沒有這么極致,每個人心中完美的分量也不同,但我認為美好的事物多了,也就相對完美了。若非要給“完美”一個定義,我所想的“完美”便是完成美好,是對美好事物的堅持,是美好的堆砌。書中最后一篇《讓人生慢慢完美》中有這么幾句話“完美就是終極,可以列為目標,但是不必想著完美指日可達。只要完美的生命沒有完結,完美的過程就是現在進行時„„”
所以,相信美好、珍惜當下,也許一個人的世界,裝不下那么多驚天動地,我們所需要的不過是把握住一份恰到好處的幸福。讓我們一起輕輕走向完美吧!
《輕輕走向完美》讀后感篇3
《輕輕走向完美》的作者畢淑敏先從一個女性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從女性的視角來訴說著女性的世界。在這個封建舊思想的籠罩下,亦或是上帝造人之際的設定,似乎都讓女性這個角色處于了劣勢地位。然而,伴隨著改革的開放,各種先進思想的洗禮,都告訴了我們“男女平等”的道理。在性別上,本就沒有孰強孰弱,有的只是每一個看待問題角度的不同罷了。作為一個女人,“她承擔了這個世界上最復雜最精細最充滿開創性的勞動——她創造新的人,包括女人也包括男人。”女人,用自己的身軀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構建了一個有一個的家庭,為家庭付出了汗水。為子女,為愛人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承擔著這樣一份責任的“女人”,怎么該被世人認為是弱者呢?又怎么該被世人的低俗的眼光所輕視呢?在世俗的眼光下,自我逃避,懦弱時,命運不公時,似乎成了最響亮的幌子,而借此的遮蔽下,滋生了一種聽天由命的漠然。
但事實上,作為女人,并不該自我輕視自己的性別,不用因此去刻意模仿男人,取而代之的,更該是為自己是一個女人而感到自豪與驕傲,相信自己是重要的,尊重自己的性別,愛自己的性別,唯有正視自己,才能更美更好更優秀的告訴世人,女性并非是與生俱來的弱者。女人,更應相信,我們的纖纖細手同樣可以在這鋼筋水泥的世界里涂上柔和華美的顏色。女人的美麗并非是單單追求外在的靚麗,相對而言,更多的是內在的充實。雖然,外表的靚麗會隨時光的磨礪而有了歲月的痕跡,但成熟、平和、端莊,只會讓“女人”這兩個字更充實。然而這一切并非與生俱來,需要的是閱歷、經驗和眼界。這一切仿佛是在爬上,倘若因“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腐舊思想而自我放棄了攀登高山,放棄了一覽眾山小的機會又怎么會開拓自己的眼界,收獲大氣端莊?眼光的狹窄只會讓這樣的女人成為一只井底之蛙,成為一個似坊間傳聞般面容可憎的老婦人,就好似魯迅先生筆下的“豆腐西施”般令人惋惜之余多的是憎惡。相反而言,唯有不斷的追求,向上探索,才能見到更遠的美景,擁有的即將是更持久更永恒的美麗。對于女人而言,內心的充實也許未必能如外貌般讓人一眼傾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久而久之的相處之下,喜愛傾心之余,更是他人的敬佩與尊重。
在很多人的心里,一個人是否完美與他是否成功幾乎是畫上了等號,但事實其實未必如此。成功固然能夠給我們帶來了足夠豐富的滿足感、成就感,但有時大多數人都被這光鮮亮麗的榮耀下遺忘了那星星點點的瑕疵,或是不以為然,而失敗有時帶來的并非只有落寞。當直視失敗時,我們才會收獲更多。反復追求之后,也才會賤賤領悟到結果未必一定是最重要的。獨一無二的體驗,是成長路上的基石,同樣也是因這些經歷豐富了我們的一生。這就好像神農氏嘗百草一樣,唯有嘗過、經歷過、體驗過才會累積經驗,著成后人的《神農本草經》。同樣,追求一件事就好似是一場旅行,最后結果不論好壞,成功與否都只是一個紀念品,途中那些盡收眼底的美景才是這場旅途中最寶貴、最有意義的收獲。
在我們以完美為目標的途上,我們努力著,我們奮斗著,我們竭盡全力的在讓自己不斷變得更好。或許說“完美”只是一個叫人向往卻不切實際的桃花源,但在自我修煉,縫補靈魂的過程中,我們著實充實了自己,豐富了自己,讓自己獲得了更多,讓自己成為了一個更好的人。
畢淑敏輕輕走向完美讀后感篇4
某天日光充足的下午,工會借給我閱讀了一本印刷精美的《輕輕走向完美》。作者是畢淑敏,多么熟悉的名字,我還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就曾經愛不釋手地閱讀過她的《女心理師》、《幸福的七種顏色》、《紅處方》等作品。畢淑敏老師的作品是充滿正能量的,正如她早些年的經歷,她是第一批進入藏北的女兵,后在新疆學習了醫學以后,毅然決然地回到藏北高原,那里紫外線強烈,空氣稀薄,文化落后,時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地方是無人區,由此可以想象當年條件的艱苦。也許正是這些不同凡響的經歷,造就了獨一無二的畢淑敏:一個從容優雅的女人,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一個才華橫溢的作家,當然也是一個慈愛溫柔的母親。
女人大部分最終都會成為“母親”,這是上帝賜給夏娃的懲罰,是女人殘酷的命運。且不論生育的痛苦,很多女人在自己心理上并沒有準備好做“母親”時,就因為家庭、年齡和周圍環境的壓力,順應民心似的的成為了“母親”。
“母親”這個角色其實剝奪了女人很多自由。當一個女人還沒有成為“母親”時,她就一直在為“將來可能成為一個母親”而付出代價,她要比同齡的男人更努力更優秀,才有可能獲得同等求學就業的機會。在適婚的年齡時,她也比同齡的男人面對更多的壓力和非議,畢竟大部分的輿論都認為女人從25歲開始,就走向了衰老的不歸路。當一個女人成為“母親”以后,自覺或不自覺的,旅行、購物、讀書、和閨蜜徹夜不眠的聊天都會成為生活的奢侈品。女人不再細膩的過自己的日子,而開始細膩地操心孩子過日子,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女人心甘情愿地看護這個身體里孕育出來的稚嫩生命,當孩子漸漸長大,女人的青蔥歲月早已不見蹤跡,還要默默承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母愛并不是愛的高級階段,因為它基本上是人類的一種本能(摘自《輕輕走向完美》)”,正是這種本能,造就了女人的自我犧牲。
但是同時,“可以成為母親”的這種特殊能力,也是上帝給夏娃的一份禮物。就是因為女人可以成為母親,或者說女人天生的充盈著母性,所以女人常常被形容成水。水,平淡無奇似乎柔弱無力,但是“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水非石之鉆,索非木之鋸,漸靡使之然也”、“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便是水的力量。女人如水,水孕育萬物,是生命之源,“女人制造新的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女人源源不盡的愛孕育了這個世界(摘自《輕輕走向完美》)”。
女人為了成為合格優秀的“母親”,自愿的犧牲了自己的事業和生活,換來了孩子的笑靨如花和家庭的和諧美好,同時女人也因為這份本能的母愛,換來了自身精神能量的升華。在《輕輕走向完美》這本書里,在《青蟲之愛》的小短篇中,畢淑敏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作者有一位女友,從小就特別害怕各種蟲子,這幾乎成為她的一種心理疾病,后來各自結婚成為母親,也是很多年不再聯系,后來女友拜訪作者家里,作者發現她已經不再懼怕蟲子,詢問之,才知道,女友為了防止自己的女兒和自己一樣存在這樣的心理陰影,便努力的讓自己克服了這種恐懼,女友說“我的藥,是我自己給我的,那就是對女兒的愛”。
成為“母親”幾乎是每個女人必經的環節,對有的女人來說這是痛苦的,因為這意味著失去和男人同等競爭的權利,意味著為家庭失去個人對自由的追求,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女人選擇不生養孩子。但我認為,能夠成為“母親”是幸福的,是一個人女人完整生命的一部分,這不僅僅是用自己的身體孕育出愛的結晶,為人類貢獻生命的延續,而是成為“母親”可以使女人更加堅強和勇敢,母愛的本能可以讓我們更友善的看待這個世界,更溫柔的關愛這個家庭,也更深刻的認識自我,像水一樣包容萬物,也為自己找到一方靈魂的港灣。當青春無情的流逝,當社會迅速的變遷,當孩子也奔赴遠方,至少還有這份愛多年沉浸下來的慈祥陪伴我們,“我們就像一個命運的繡女,心中存著完美的圖案,平心靜氣一針一線寧靜地繡下去……”(摘自《輕輕走向完美》)。
畢淑敏輕輕走向完美讀后感篇5
這本散發著墨香的《輕輕走向完美》,是公司工會從千里之外郵寄來的書,是第一屆書香鐵路女職工讀書活動的指定讀物,是女作家畢淑敏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切身體會,專門為女性朋友編寫的一本關于對人生、愛情、家庭、事業心靈感悟的文章,就像是一位知心大姐,用真情告訴每一個女人,在人生的漫漫旅程中,如何認識自己、磨練自己、升華自己,從而輕輕走向完美。
讀著這本書,心中涌起萬千思緒,書中很多的故事,都能引起我的共鳴,畢竟我也過了不惑之年,對人生也有了一定的感悟,正如這本書中所寫:“我們的人生肯定會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就像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完美的。完美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所以,慢慢走向完美吧。”
一個女孩,從呱呱墜地的那天起,就像是一株嬌嫩的幼苗,給這個世界增添了一抹風景。只有認同自己的性別,喜愛自己的性別,才能讓生命歷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也許有的人羨慕男兒的陽剛、帥氣,羨慕男兒倚劍走天涯的豪情,但如果沒有女人,人類就不能繁衍,這個世界就會黯然失色,所以身為女人,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和自豪。
世上的女人千千萬,性格不同,秉性各異,有的活潑開朗,就像嬌艷的玫瑰花,有的安靜沉穩,就像素雅的茉莉花,還有的平凡普通,就像田野里盛開的野菊花……無論是生長在富庶的城市還是貧瘠的鄉村,每個女人都應努力地生長,綻放出屬于自己的色彩。女人的美,不僅僅是擁有亮麗的外表,更重要的是善良的品格、良好的修養和淡泊的心態,內外兼修才是真正的美。女人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擁抱生活,用寬容的心去面對風雨,才能活出自己的一片天氣,才能在人世間傲然挺立,無懼亦無憂。
回顧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女性走過了血和淚的漫長歷程,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的封建倫理道德思想,就如同沉重的枷鎖,壓迫著世世代代的女性抬不起頭。而如今的社會,女性不再是男人的附屬品,與男人有著同等的地位、同等的人格和尊嚴。隨著社會的發展,婦女的地位不斷提高,生活在當下的我們,無疑是幸運的。我們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做到自尊、自立、自強、自愛,才能無愧于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想要成為一個完美的女性,的確太難,細數古今中外的優秀女性,堪稱完美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但追求完美的腳步,卻永遠不會停歇。如何讓自己慢慢走向完美,是我們每一個女性都應該思考的問題。作為女性,特別是鐵路施工企業的女職工,面臨著工作的壓力、家庭的重擔,比常人多了一份奔波、比男人更多了一份責任。要想在事業上有所追求,還要承擔起養兒育女的職責,不僅僅只靠溫柔善良的心地,更要有豐富的知識、博大的胸懷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才能承載起家族的興旺、民族的振興。有句俗話說“一代無好妻,三代無好子”,可見一個女人對家庭的影響是多么巨大。所以如何培養優秀的女性,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更是家庭、國家的事情。黨的提出了“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營造多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社會氛圍,努力建設書香中國”的倡導,我認為這就是女性提升自己的最好方法。
生活中的瑣碎和辛勞,會磨滅女性的熱情,讓心情變得郁悶,目光變得短淺,只有讀書,可以讓女人變得明理、寬容和智慧。讀書,可以滋養女人的心靈,讓她在心靈的后花園里忘記世俗的紛擾,留一片云淡風輕;可以豐富女人的閱歷,讓她的生活更充實,視野更開闊;可以提升女人的氣質,讓她更加自信和優雅,也更加完美。腹有詩書氣自華,淡淡的書香,可以熏陶出女人淡泊從容的氣質,可以保持女人恒久不變的美麗。讀書不僅給自己增添魅力,更可以給孩子良好的教育,給愛人更多的理解,給事業更強的動力。所以女同胞們,多讀書吧!
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如國蘭一般質樸清雅、蘭心蕙質的女性之美,她們看似外表柔弱,內心卻堅韌不拔,她們工作中認真嚴謹,生活中平和寬容,她們是父母的驕傲、愛人的知己、孩子的榜樣,她們優雅、內秀,就如那空谷幽蘭“著意聞時不肯香,香在無心處”。她們用自己豐盈的內心,淡然看待人生的起落,珍惜屬于自己的那份幸福。用感恩的心態,去領悟風的輕柔、花的芬芳,和大自然贈予的所有美好。女子當若蘭,這就是我的人生追求。
看完這本書,對于人生完美的含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正如結尾所寫:“我們就像一個命運的繡女,只要心中存著完美的圖案,平心靜氣一針一線寧靜地繡下去,便會日臻完美。到了生命結束的那一天,完美謝幕。”所以,完美就是一個漫長的修行之路,一個值得我們用一生去追尋的目標,只要我們能有堅定地信念和永不放棄的決心,我們就能輕輕走向完美,成就自己的美好人生。
畢淑敏輕輕走向完美讀后感篇6
完美,《辭海》中的解釋是指“完備美好,沒有缺陷,是內心遐想的世界,現實中不存在,是人民渴望得到并追求的一種理念和動力,是存在于思想中的。”正如解釋里的那樣,完美在現實中并不存在,人無完人,但卻并不能成為我們停下追求完美的步伐。相反而言,隨著我們處世閱歷一點一滴的積累,會讓我們慢慢成為更好的人,自我修煉,縫補心靈,輕輕走向完美,結局未必一定要讓人艷羨,而在于的是自我內心世界的豐滿充盈,擁有著充實的靈魂,那便已然踏上了完美的旅途。
作者畢淑敏先從一個女性的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從女性的視角來訴說著女性的世界。在這個封建舊思想的籠罩下,亦或是上帝造人之際的設定,似乎都讓女性這個角色處于了劣勢地位。然而,伴隨著改革的開放,各種先進思想的洗禮,都告訴了我們“男女平等”的道理。在性別上,本就沒有孰強孰弱,有的只是每一個看待問題角度的不同罷了。作為一個女人,“她承擔了這個世界上最復雜最精細最充滿開創性的勞動——她創造新的人,包括女人也包括男人。”女人,用自己的身軀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構建了一個有一個的家庭,為家庭付出了汗水。為子女,為愛人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承擔著這樣一份責任的“女人”,怎么該被世人認為是弱者呢?又怎么該被世人的低俗的眼光所輕視呢?在世俗的眼光下,自我逃避,懦弱時,命運不公時,似乎成了最響亮的幌子,而借此的遮蔽下,滋生了一種聽天由命的漠然。
但事實上,作為女人,并不該自我輕視自己的性別,不用因此去刻意模仿男人,取而代之的,更該是為自己是一個女人而感到自豪與驕傲,相信自己是重要的,尊重自己的性別,愛自己的性別,唯有正視自己,才能更美更好更優秀的告訴世人,女性并非是與生俱來的弱者。女人,更應相信,我們的纖纖細手同樣可以在這鋼筋水泥的世界里涂上柔和華美的顏色。女人的美麗并非是單單追求外在的靚麗,相對而言,更多的是內在的充實。雖然,外表的靚麗會隨時光的磨礪而有了歲月的痕跡,但成熟、平和、端莊,只會讓“女人”這兩個字更充實。然而這一切并非與生俱來,需要的是閱歷、經驗和眼界。這一切仿佛是在爬上,倘若因“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腐舊思想而自我放棄了攀登高山,放棄了一覽眾山小的機會又怎么會開拓自己的眼界,收獲大氣端莊?眼光的狹窄只會讓這樣的女人成為一只井底之蛙,成為一個似坊間傳聞般面容可憎的老婦人,就好似魯迅先生筆下的“豆腐西施”般令人惋惜之余多的是憎惡。相反而言,唯有不斷的追求,向上探索,才能見到更遠的美景,擁有的即將是更持久更永恒的美麗。對于女人而言,內心的充實也許未必能如外貌般讓人一眼傾心,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久而久之的相處之下,喜愛傾心之余,更是他人的敬佩與尊重。
在從女性角度之余,完美也是所有人都在追求的事情。
在很多人的心里,一個人是否完美與他是否成功幾乎是畫上了等號,但事實其實未必如此。成功固然能夠給我們帶來了足夠豐富的滿足感、成就感,但有時大多數人都被這光鮮亮麗的榮耀下遺忘了那星星點點的瑕疵,或是不以為然,而失敗有時帶來的并非只有落寞。當直視失敗時,我們才會收獲更多。反復追求之后,也才會賤賤領悟到結果未必一定是最重要的。獨一無二的體驗,是成長路上的基石,同樣也是因這些經歷豐富了我們的一生。這就好像神農氏嘗百草一樣,唯有嘗過、經歷過、體驗過才會累積經驗,著成后人的《神農本草經》。同樣,追求一件事就好似是一場旅行,最后結果不論好壞,成功與否都只是一個紀念品,途中那些盡收眼底的美景才是這場旅途中最寶貴、最有意義的收獲。
在追求的途中,我們所要保持的心態是我們持之以恒的必備品。其中,驚奇是人對這個世界最為本真、最直接的情緒之一。但如今的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將各種人情世故諳熟于心之后,也漸漸收起了那份對新鮮事物感到驚奇的心,甚至是以此為恥,卻殊不知,這驚奇之心就如同驅駕馬車的皮鞭,鞭策著我們的前進。如今大多的人,因害怕驚奇一件自己不甚了解的新奇事物而招來旁人的嘲笑,左右權衡之下,情愿不懂裝懂。但,沒人在意的面子確確實實是保住了,但實實在在是少了一格向上攀登的階梯。“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古人的智慧早已教導我們要敢于面對自己的無知,勇于直視級的驚奇柴胡了解更多,擁有更多創造的能力。如果對事物沒有驚奇,牛頓不會發現萬有引力;如果沒有驚奇,居里夫人不會發現鐳;如果沒有驚奇,愛迪生就不會是發明大王……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但都說明了一點“驚奇不僅僅是幼稚,驚奇不僅僅是無知,驚奇是在它們的基礎上的深化和誕世。”保持一顆對未知事物會感到驚奇的心,也是保持了會學到更多的能力,更是擁有了一份能追求完美的入場券。
家庭對于每一個人而言都有這不同的詮釋,或褒或貶,各有千秋。然而,無論是何種的解釋,家對于每一個人而言都有著一份需要履行的承諾,有著需要不斷呵護的責任心。對家人,應是懷著感激的。因為,家,是保護我們的避風港,無條件為我們療傷,遮風擋雨。可是,組成一個家,融入一個家,需要一張“門票”,那便是你認證反復思索后的決定,若只是一時的沖動,不假思索的莽撞,請停下腳步,因為你不會知道你的行徑將會傷害多少人。反觀如今社會高居不下的離婚率,思考一下當下的“閃婚”“閃離”的現象,并非說是不相信愛情真的存在,只是婚姻重復至今都是人生大事。家對每個人而言都是一種人的完整性的追求,是兩個家庭甚至是兩個家族的結合。一紙婚書并非近視兩個人的小情小愛,更重要的是兩個人的人生,兩個人的未來都將相伴相依,以及創造孕育一個新的生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所需要有足夠的責任心來承擔的。每一個家都會有遇到礁石的可能,小小的拌嘴伙食大大的爭執,每時每刻都會發生,也難免會有那么幾時彼此兩相厭的時刻。但若因此而分道揚鑣,不也顯得“家”太過荒唐了嗎?家是需要付出來經營的,收起自己的芒刺,來磨合彼此之間的嫌隙。這里的“家”,只是其中的一種。一個人的“家”同樣是“家”,遠在他方的“家”依舊是“家”,即使是全民族、全世界都可以是一個“家”。可無論是哪一種,都是理解奉獻思念呵護,都是圣潔寬容接納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