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故事讀后感_讀紅色故事有感范文
紅色故事總能撞擊我們的心靈。那么讀者們讀紅色故事后有什么收獲呢?請往下看。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紅色故事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紅色故事讀后感篇一
俗話說"有志不在年高",《紅色少年的故事》就是一本講述一群少年好漢的故事書。一口吻讀完一篇篇感人肺腑的故事后,令我心潮磅礴,久久不能安靜。
"牛兒還在山坡上吃草,放牛的卻不知哪兒去了 "每當耳畔響起這首喜聞樂見精美感人的兒童歌曲時,就讓我們悼念起抗日英雄王二小的故事:河北淶源的一個小山村里,一戶貧困的人家,有一個小小的放牛娃,他在家里排行老二,所以大家伙叫他二小。1943年,抗日戰斗最嚴格殘暴的階段,日本鬼子履行了"燒光,搶光,殺光"的三光政策,在村子里燒殺搶奪,作威作福,濫殺無辜,無所不為。二小家的茅屋被鬼子炸毀了,二小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孩子。目擊了鬼子的殘酷行動,激發了二小對日本鬼子刻骨銘心的冤仇,形容的成語。
只有共產黨才干救中國。二小滿懷著對共產黨的酷愛,加入了兒童團,隨著老師跟連長學了很多常識,他曉得只有把鬼子趕出中國,能力過上好日子,建設本人漂亮的家園。
一個陰沉的上午 ,二小正在河邊放牛,鬼子又來村莊里滌蕩,到處尋找八路軍和老庶民的蹤影。二小想起了連長的話,心血來潮,佯裝出很懼怕的樣子,帶著鬼子走進了八路軍的潛伏圈。鬼子們被毀滅了,而我們英勇的小豪杰王二小卻獻出了可貴而幼小的性命。
讀到這里,我不禁流下了眼淚。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涯是多少革命先烈的鮮血換來的,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寫著英勇,又記載著艱苦;既噴射著光輝,也不失有悲壯。
紅色故事讀后感篇二
舊中國,一頭巨獅,一頭沉睡的巨獅,為喚醒她,無數中華英雄豪杰為之付出寶貴生命,
潑灑鮮紅烈血。
歲月在她身上無情劃過一道道疤痕,可因為中華兒女,她蘇醒了。點困難又何懼?這點傷疤又何畏?她的吼聲震天地,中國,站起來了!
嘎子,一位中國少年,在被日本人抓住之后,誓死不低頭,不向敵人透漏關于半點機密。面對威逼利誘,毫不動容,最后機智逃脫。他用生命作抵押,譜寫倔強青春。
老鐘叔,團結村民,齊心抗日,發明地道戰,名動一時。一次,鬼子夜襲,被老鐘叔發現,他毫不猶豫地走到村頭,敲響警鐘,卻暴露自己,不幸犧牲。他用性命,譜寫絢麗人生,充實人生。
最令我感動的是那倔強的。是一名共產黨員,因被叛徒出賣,不幸被捕。日本人急切想知道其他共產黨員的下落,便想從她嘴里套出些消息。始終我行我素,大義凜然。面對鬼子一次次的詢問,始終說不知道。鬼子急了,老虎凳,辣椒水,點擊,鞭子抽,可始終撬不開的嘴,撬不開那顆堅定地心。他們見硬的不行就來軟的,金錢,權利……可她始終冰清如水,不為所動。
無奈,鬼子只好當眾把她殺害,試圖引誘出其他共產黨。當將她要被害時的時候,面無懼色,從容勸慰父老鄉親們。
是多么偉大啊!為了親人,為了戰友,為了祖國,不惜犧牲自己,換來他們的安定。
是多么堅強啊!為了心中永恒的諾言,她始終守口如瓶,嚴于律己,不屈于淫威,不屈于富貴。
是多么鎮定啊!面對自己的死亡,她非但不害怕,還若無其事地勸慰別人,使他們的心安定下來。
新中國來了,可卻永遠的去了。舊中國正是由于這些革命烈士才會步進富強,才會邁入輝煌,踏入希望。
只有祖國富了,人民才會過上安穩的生活。只有我們好好學習,將來建設祖國,祖國才能安穩。我們要學習這些烈士甘于奉獻的無私精神,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人生夢想,回報給我們親愛的祖國母親!
紅色故事讀后感篇三
回顧黨的光輝歷史,重溫紅色經典,始終有一種奮發向上的激情蕩漾在我們每個黨員心中,紅色文化是激勵我們永葆共產黨員先進性的不懈動力。青原區天玉鎮黨,委組織員張二華如是說。為響應全黨的學習《紅色故事匯》的號召,最近我在學校的組織下觀看了紅色故事匯欄目,同時也在網上觀看了它。
《紅色故事匯》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黨史、黨情教育課,我深深緬懷老一輩革命先烈,他們的這種精神鼓舞著我,堅定了我永遠跟黨走的信念。大型黨員教育系列片《紅色故事匯》是由中共江西省委組織部、江西電視臺共同主辦的大型黨員教育系列片。江西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歷史的熱土,無數志同道合之士曾在這片熱土上拋頭顱灑熱血,在這片熱土上曾留下了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方志敏、賀龍、陳毅等無數革命先輩的足跡,也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紅色故事。江西具有得天獨厚、豐富的紅色資源,江西要以紅色資源更好地為國家和地方的經濟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精神,文化需要服務,讓紅色主旋律不斷唱響,讓年輕一代始終銘記革命先烈開創的偉大事業,把江西這片紅土地上誕生的井岡山精神和紅色精神時代傳承下去。
在觀看《紅色故事匯》后,我印象最深的是“施奇”的故事。施奇的故事很是令我動容,我無法想象一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女子卻由于日軍的強暴而患上了梅毒,并且還遭受了日軍的嚴刑拷打,以及拷打無果后的非人虐待。即使在遭受了這些常人無法想象的折磨后、在身體嚴重不適的情況下,施奇仍然能夠樂觀的面對生活,從未想過要尋死,而且還能爭取一切可能利用的機會為我們共產黨宣傳,擾亂敵人的思想。最后,當她被敵人活埋時,她忍著全身的病痛,拼盡全力地掙扎求生,讓我看到了她對生命的熱愛與尊重。而且從她遭受苦難開始,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身為新四軍機要員她從未向敵人泄露過一點關于黨的機密,她的這種忠于黨的精神以及深刻的革命信仰值得我尊敬與學習。優秀的共產黨員是革命的中堅力量,他們深明大義、不畏艱難、舍生取義、積極投身于黨和國家的建設中,甚至為此而奉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無私奉獻,才有了我們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司馬遷曾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他們雖然為革命而犧牲了,但是他們的事跡卻會一直被后人所傳頌,他們的精神也會永垂不朽,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在緬懷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中國共產黨領導我們走向富強,我們要堅定對黨組織的信仰,為黨組織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為中共黨員的我們,應更加堅定自己的信仰,明確自己的目標,也許我們自身的能力不足以做出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我們也要貢獻自己的力量為國家、人民服務,讓各位革命烈士的在天之靈得到慰藉。
紅色故事讀后感篇四
戰火紛飛的年代已經過去,如今的我們生活在幸福快樂的時光中。然而,我們卻要銘記那些為了祖國未來而犧牲的烈士們,當我翻開《紅色少年的故事》時,我感受到了“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氣概,更是深深地被他們舍生取義的愛國情懷所打動。
書中記錄著許多年紀不同的少年,經歷不同的愛國英雄。最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視死如歸,不怕犧牲的。出生在一個農村家庭,從小就因為對萬惡的舊社會不滿,而對革命事業充滿了熱情與向往。當因判徒的背判而被抓時,她雖是被捕人員中年紀最小的一個,但她卻用弱小的身體,強大的精神力量從容不迫地去承受敵人殘酷的刑罰,寧愿犧牲自己也不愿意出賣革命。最終,年僅十五歲的為了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這需要多么大的精神力量!我們在享受如今的幸福生活時,不能忘記這是無數位像一樣不怕犧牲視死如歸的烈士用鮮血換來的,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生活,用更好的精神風貌去面對未來。
現代社會的建設需要大家同甘共苦、團結奮斗的精神,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有那么一群為了革命事業同甘共苦,浴血奮戰的英雄。在土地革命時期,黃土高原上有一支神出鬼沒的少年武裝——紅色少年先鋒隊。他們都是由窮人家的孩子姐成,能吃苦、膽子大也非常地團結,他們平時每天進行操練,當敵人進攻時,他們總是團結一心、奮勇抵抗,真是人小志氣大。如今的我們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不需要面對敵人的槍林彈雨,但我們需要做的是,努力學習知識,團結在一起共同為祖國的發展而努力。
書中還有少年英烈—歐陽立安,抗日小英雄—楊來西,鐵骨錚錚的共產黨員—王華等英雄。在他們那一段段已經逝去的光輝歲月中,是中國少年對歷史的吶喊與對未來的希望,我們應該在這最美麗的時代中,繼承少年英雄們的遺志,做一個積極向上,不斷開拓的好少年,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麗。
紅色故事讀后感篇五
1942年,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發動大掃蕩。日本鬼子從炮樓出來不斷襲擊鄰村老百姓,進村后,他們燒殺搶奪,無惡不作,老百姓對他們咬牙切齒,恨之入骨。
高家莊群眾在黨支部書記高老忠、民兵隊長高傳寶的領導下,隨機應變,因地制宜,把土洞、地窖改造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的多口地道,而且一直挖到敵人的炮樓底下。某夜,小鬼子山田隊長率日軍在天黑之際偷襲高家莊,這事被老鐘叔發現了,高老鐘意識到鬼子進村將是老百姓的一場災難。面對兇惡的日本鬼子,他一路小跑,毅然來到村中的老槐樹下,解開繩索,拉響了那口報警的大鐘,就在鐘聲回蕩在高家莊的上空時,山田的槍聲也響了,這位忠誠的老鐘叔倒在了山田的槍口下……高家莊人民被激怒了,他們望著老鐘叔的遺體,立下了錚錚誓言,他們要為老鐘叔報仇!
鬼子一出炮樓就會被藏在地道里的民兵發現,他們連忙告訴村里的老百姓,趕快下地道,敵人進村后,什么也發現不了,可是,民兵連長高傳寶和他的所有民兵早已做好戰斗準備,一聲令下,四面開火,敵明我暗,戰術自如,打得鬼子措手不及,亂竄亂跳。敵人在逃往炮樓的途中,被我埋伏在田野外的民兵從地下向神兵一樣殺出,打得鬼子潰不成軍。最后,活捉了日本鬼子小隊長。高傳寶揪著小鬼子的衣領說:“你抬起頭來看一看,這是什么?這是人民!只有人民才能創造出這樣的奇跡,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讀了這個故事,我有我有了深切的感受,我知道了以前的人民是怎樣打敗日本人的,知道了他們的辛苦。六十幾年后的今天,回望六十幾年前的崢嶸歲月里,高家莊的地道戰中的地道是奇跡,而我說冀中平原的勞動人民們才是奇跡!他們發揮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地道,戰勝了的困難,用自己的生命捍衛了自己的家園和祖國!他們在抗日戰爭的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如果說,生命如花,歲月如歌,那么歷史呢?歷史就可以說是激蕩生命、貫穿歲月、蜿蜒曲折、奔流不息的浩浩長河。
在這浩浩長河中,中國共產黨集合了一大批意氣風發、才華橫溢的年輕人,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中夏、向警予、蔡和森、張太雷、羅亦農、瞿秋白等等,他們猶如璀璨群星,光華奪目。
讀完《紅色經典故事》后,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紅軍長征。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剿”,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根據地進行長征。其間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芫人煙的草地,行程約25000里,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這使我想了毛澤東寫的一首詩,叫《七律·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大渡橋橫鐵索寒……三軍過后盡開顏。
紅軍的崇高品質使我敬佩,他們剛毅勇敢,熱愛祖國,堅貞不屈,扶危濟困。我要學習紅軍的精神,將來報效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