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王樹增《長征》讀后感作文
王樹增在《長征》中,為我們大家描繪了那段斑斕宏大的歷史。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王樹增《長征》讀后感作文,希望能幫到大家!
關于王樹增《長征》讀后感作文篇1
最近讀了軍旅作家王樹增所著的長篇紀實文學《長征》,使我對“長征”的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那是紅軍是黨的一次偉大的壯舉。
毫無疑問,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不畏艱險、不畏犧牲的遠征。它跨越了中國十五個省份,翻越了二十多座巨大的山脈,渡過了三十多條河流,走過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濕地。更重要的是,在總里程超過兩萬五千里的長征途中,中國工農紅軍始終在數倍于己的敵人的追擊、堵截與合圍之中,各路紅軍長征結束后減員都非常嚴重。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傳播理想的遠征。中國工農紅軍轉戰大半個中國,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傳播著共產黨人改天換地的革命理想。
即使經過了漫長的歲月,長征依舊被世人追尋不已。數十年來,不斷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出現在中國工農紅軍曾經走過的這條漫長征途上。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世人何以要忍受疲憊、勞頓和生存條件的匱乏,行走在這條蜿蜒于崇山峻嶺和急流險灘的路途上?
一九八一年,時任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布熱津斯基訪華時,帶著他的家人進行了一次“沿著長征路線”的跋涉,走上了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四年走過的路。他后來說過“長征的意義絕不只是一部無可匹敵的英雄主義史詩,它的意義要深刻的多。”長征是突破了國度、階級和政治界線的人類精神的豐碑!
長征的勝利是信念的堅持。當安靜的夜空被炮彈劃破,信念是反擊的長槍。長征途中過湘江、渡赤水、爬雪山、走草地,處處透著死亡的威脅,可是紅軍戰士從不退卻,是什么讓他們做到這些的呢?信念!我們當代大學生要是有了這盞不熄的燈來照耀我們的人生,照耀我們的生活,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呢?
長征能取得偉大的勝利不僅要有信念的支持,還要有艱苦奮斗的精神。身處新時期的我們年輕一代,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不應僅僅是口頭上的頌揚,還要將其融入到實際生活中,身體力行,使我們的和諧社會建設不斷向前發展。
長征雖然艱苦,但全體紅軍指戰員卻很樂觀。新時代中學生學習長征精神,就要始終保持這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遇到一些困難算什么,跌倒了,站起來,要學“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氣概。
在中學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里,學習長征精神,理解長征精神,弘揚長征精神,尤其重要。雖然我們當代中學生面臨著學習、生活等多種挑戰,但我們應傳承和弘揚長征精神,勇敢地克服困難,刻苦學習,積極進取,讓偉大的長征精神代代相傳,在實現自我成長和民族復興的新長征路上,譜寫出更加壯麗的青春之歌!
關于王樹增《長征》讀后感作文篇2
自幼就與紅色經典名著有著不解的情結,利用再次拜讀了由我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王樹增歷時六年、嘔心瀝血精心打造的紅色經典巨著《長征》,書中以50多萬字的篇幅,描述了兩萬五千里長征中艱難卓絕的各個細節。
一滴一滴的淚,像蒙蒙細雨一樣,灑落大地,眼前閃過的畫面讓我永無難忘,那是一場奇跡的話劇,那是一篇難以忘懷的歷史紀錄,那更是一段辛福而痛苦的記憶!當我合上《長征》的一瞬間,那一幅幅驚天動地的畫面,那一場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仍久久縈饒在我的眼前揮之不去,原來它已經深深震撼了我的靈魂,根植于我的心里。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被譽為二十世紀“最令人神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軍事奇跡,是人類戰爭史上一部大氣磅礴的英雄史詩,在歷時兩年時間里,各路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敵人的圍追堵截,戰勝無數的艱難險阻,縱橫十余省,長驅二萬五千里,終于勝利到達陜北。雄關漫道、險象環生,紅軍一共爬過18條山脈,其中5條是終年積雪履蓋的,渡過24條河流,經過14個省份,占領過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軍隊的包圍,此外還打敗、躲過或勝過敵人派來追擊的中央各部隊。他們開進和順利穿過6個不同的少數民放地區,有些地方是中國軍隊幾十年所沒有去過的地方,但他們多以野菜、草根甚至牛皮、皮帶充饑,他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同心同德、眾志成誠征服了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征服。是的,縱使裝備極其簡陋,給養嚴重匱乏,環境殿堂艱苦,數十倍敵軍前堵后追,但中國……人卻沒有屈服和害怕;沒有埋怨和嘆息;沒有懦弱和退縮。他們把個人命運與黨的命運、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緊聯系一起,義無反顧肩負起拯救中華民族于危難這中的歷史重任,他們用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抒寫了一首蕩氣回腸、感動世界、震驚歷史的英雄史詩!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歷史雖已過去,但在國際形式日益緊張、天下尚未太平的現狀下,我們依舊更需要虔誠的緬懷革命先輩的不朽功勛,繼承光榮革命傳統,發揚先輩長征精神,同心同德,艱苦奮斗,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長征道上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列寧說過:慶祝偉大革命的紀念日,最好的辦法是注意力集中在還沒有完成的革命任務上。
“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強則國強”,我們就應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遠大理想。在學校我們應把紅軍那種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發揚下去,孜孜不倦的學好每一科知識,用科技來強國,沿著先烈們走過的路,繼續走下去,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永遠巨人般屹立于世界強林之列。
畢竟,任何輝煌的業績都需用努力去創造,我們應從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吃皮帶”、“嚼草根”的不斷挑戰自我、挑戰極限、挑戰命運的精神中學習他們那種艱苦奮斗精神,無怨無悔的氣概,為理想而奮斗的勇氣。而知識就像滿目琳瑯的大寶庫,探尋它的路是坎坷的,不能一遇到困難就退縮,只有經過磨練的人,才會不停地與困難做斗爭,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就如徐霞客歷經千辛萬苦終完成千古奇書《徐霞客游記》;就像司馬遷飽受屈辱終著成“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就像梵高孤獨貧窮一生卻為后人留下價值連城的作品;就像貝多芬雙耳失聰卻撫著琴鍵譜出優美的驚世曲調。
身處太平盛事,想想那些為了后來者的幸福義無反顧拋頭顱、灑熱血的長征英雄們,我們還有任何理由和資格去埋怨周圍的一切嗎?
歷史的身影漸漸遠去,此刻重新聆聽《長征》的故事,感受長征先驅們創造的輝煌,體驗他們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為使命不惜一切的精神,感動之余無不對他們充滿了無限的熱愛和崇敬,同時也對自己身上的使命感到更神圣和光榮。
當我真正靜下心來,雙手虔誠的捧著《長征》這部卷帙浩繁的經典名著時,才恍然體悟到那段血風腥雨史告訴我們,其實生命是一條美麗曲折的幽徑,路旁有妍花的麗蝶,也有荊棘叢生,要想人生美麗輝煌,就應該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一路虔誠地走過,一路播撒希望的種子。人生的道路九曲十八彎,布滿了荊棘,但成功者總是用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旅途,用堅強忍韌的毅力開辟通向輝煌的康莊大道。
關于王樹增《長征》讀后感作文篇3
王樹增在《長征》中,為我們大家描繪了那段斑斕宏大的歷史。中華兒女為了反抗強暴、尋求民主自由、探索國富民強而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他們在最艱苦的地方,遇到最復雜的危險,用生命和鮮血筑起了中國人立身安命的高聳的脊梁。他們以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偉氣魄,旨在圓百年國人擺脫苦難屈辱歷史、振興中華的強國夢,唱響了一曲激動人心、催人奮進的交響樂。
從紅軍領袖,到各級將領,再到普通一兵;從革命勛臣,到巾幗英雄,再到陽光少年,作為紅軍長征的參與者,他們用最堅強的人類意志,架構起最雄偉最堅固的信仰長城,為了國富民強,為了讓更多的中國人民能夠過上幸福舒適的生活,向著一切反動勢力發起自己不屈服的反抗,將革命圣火的種子播撒在大半個中華大地上,中國脊梁的形象因此而更加高大偉岸。
朱德,紅軍的總司令,在長征的過程中,他頂住一切壓力,團結一切愛黨愛軍的力量,同一切分裂黨分裂紅軍的勢力作最堅決的斗爭。最終,他不僅帶領軍隊成功到達陜北,擺脫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圍剿,而且還將革命意志最堅決的紅軍骨干帶到了了陜北,為保存軍隊的實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王樹增用深厚的筆力,再現了朱老總英勇的形象,同時,還將朱老總最樸實卻最典型的語言用倒敘的手法展示出來,讓我們明白,朱總司令能夠成為我黨我軍高級指戰員,就在于他一旦抱定了參加中國革命的信念,就會為做一個最堅定的布爾什維克而不屈戰斗。書中插入一個細節:朱德在南昌起義爆發之后,黨的軍隊面臨分裂危機之時,他站了出來,講了最樸實同時又是最能感染人的一句話:“不愿意繼續奮斗的可以走;繼續革命的留下,我是要繼續革命的。”結果,大部分士兵選擇了留下,繼續完成他們心目中的革命事業。有了這次堅定信仰的表達,有了這次軍隊力量的保存,我們就可以理解,在長征這場考驗人心靈與身體的戰爭中,朱德是怎樣的用具有號召力的魅力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并且堅決地同各種惡勢力包括艱險的自然條件發起最有力的一擊。
作為紅軍長征的先遣隊,以蕭克為首的第六軍團提前進行突圍,率先長征。他們不僅要攜帶十分珍貴的戰時用品,而且還要與兵力優勢遠遠高于自己的敵人進行最殘酷的搏殺。“組成第六軍團的絕大部分是湖南籍士兵,平均年齡不超過二十歲,其中還有十名女性,他們幾乎攜帶者根據地的一切,包括兵工廠的老虎鉗子,印刷廠的石印機,醫院的醫療設備,甚至還有病床的床板,發電機、脫粒機和磨面機。”這樣,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中國紅軍是在怎樣負重的情況下開始長征的,而且還要去面對殘酷兇險的敵人。
作為我們最可愛的人,普通士兵仍然是起到了最英勇的排頭兵的作用。他們不僅要與惡劣艱難的自然條件作斗爭,還要與兇殘的敵人
進行對陣拼殺。在行進途中,“他們沒有向導,沒有食物,沒有藥品,沒有彈藥,許多紅軍戰士在這個寒冷的冬天因為沒有鞋而赤著腳。他們以日月星辰辨別方向,以冰冷的山泉緩解饑餓,在灌木和亂石之間開辟道路,在枯萎的草叢中躲避藏匿。”在人煙稀少、環境惡劣的地方,他們用自己的生命體溫來對抗超出生命極限的殘酷的生存條件。“紅軍士兵,手抓著陡峭的崖壁縫隙,頭頂著如雨的槍彈向上爬。不斷地有人掉下來,不斷地又有紅軍接著擁上去。”在敵人圍追堵截、重炮密彈之中,他們用自己的堅強意志來反擊兇猛的敵人的射擊。軍情緊急之時,更多的紅軍戰士,用自己的鮮血,染紅了敵人的陣地,開辟紅軍前進的道路。“三排長的身后是一條長長的血跡,他一直爬到敵人的機槍前,與這個川軍射手緊緊地抱在了一起。”像三排長這樣的紅軍戰士,用同歸于盡的方式,堵住了敵軍的強大火力的射擊,為后續部隊的前進鋪平了道路。
軍中婦女和少年也是以昂揚的斗志和不怕犧牲的精神,忍受超常的痛苦而收放自如,挑起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而面帶微笑,不僅震破敵膽,更讓世人肅然起敬。毛主席的伴侶賀子珍同志,在長征中受傷,“紅軍衛生員不得不就地搶救賀子珍,她身上一共嵌進了大小不一的十七塊彈片,其中的一塊彈片從她的后背一直劃到右臂,形成了一條又長又深的血口子。緊急手術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開始了,這位堅強的女紅軍在難以想象的劇痛中沒有呻吟一聲。”醫療條件那樣簡陋,自然環境那樣艱險,敵人炮火那樣兇狠,我們可愛的女紅軍在負重傷的情況下仍然如鋼鐵般屹立一旁,我們不得不嘆服其精神之堅定。還有一部分人,他們還都是十幾歲的孩子,本應該享受少年的快樂生活,但是一旦選擇了紅軍,一旦參與到了長征中,他們沒有絲毫的懼色,而是更加的勇敢無畏。“這一群衣衫破爛、面容憔悴的紅軍少年對理想和信念的執著堅守都是無與倫比的,這種堅守給予了他們超出常人想象的堅強與勇敢,從而使他們歷經一切艱難困苦依然能夠迎著敵人的子彈發起沖擊。”英雄的形象逐漸清晰地展示出來,不禁讓人深受鼓舞。
紅軍是一個生死與共的共同體,他們用合力完成了中國革命事業最為壯觀也最為艱險的一幕。他們轉戰大半個中國,用信念點燃革命的圣火,用行動延續革命的圣火,最終把圣火燃遍全國,成燎原之勢,取得了革命最后的勝利。
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中國的脊梁。他們不僅繼承了中國古代仁人志士“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品質,并在新的時代環境中,用獨有的情操和飽滿的意志,為了求得人民的幸福和國家的富強而去拋頭顱灑熱血,而且還將自己用鮮血和汗水鑄成的不怕犧牲、敢于克艱、迎難而上、奪取勝利的長征精神,作為寶貴的精神遺產,留給后人,時時激勵我們,常常感動我們。
傳教士薄復禮離開中國回到英國后對全世界說:“中國紅軍那種令人驚異的熱情,對新世界的追求和希望,對自己信仰的執著,是前所未有的。”我想是很能反映中國脊梁在祖國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具有的那種“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武氣概,從而贏得了世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