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悲慘世界讀后感400字
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雖然這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了,但它那悲慘而動人的故事,仍然深深地打動了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雨果悲慘世界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雨果悲慘世界讀后感篇一
一直都很想讀《悲慘世界》,而今終于把悲慘世界讀完了,這本書的背景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黑暗統治,即使黑暗即使人性無存,但是有一個人卻以真誠和偉大的愛來和黑暗相抗衡——冉阿讓。
這本書很厚很厚的三本,內容是豐富的,因為冉阿讓是豐富的,我記得他說過:
他說:最高的法律是良心,但是法律是沒有良心的,他明白自己活著的真正意義,他學會誠實的做人,他讓自己的靈魂再次得到上帝認可,但是法律是一個沒有眼睛的屠殺者,不會去看靈魂,不會去讀內心,法律注重的永遠都是表面。法律在說自己公平的時候,它已經將一顆誠實的善心扼殺了。其實法律拯救的不是人的靈魂,拯救的而是人的軀體,讓你的軀體消失,法律就完成了任務。而他一直是法律責任的一部分,他的一生看起來就是陪法律演一場沒有意義的戲一樣,但是他從來沒有在這場戲中放棄過做一個善良的人……這本書最讓我感嘆的是,冉阿讓可以把一個陌生人當做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女兒一樣去愛他們,這是人間最偉大的愛。
其實每個人都有愛,但是有的人她只愛她自己,只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但是冉阿讓他把愛給了每一個需要的人,無論這個社會多么現實,我真的被冉阿讓感動了……我敬禮……
雨果悲慘世界讀后感篇二
今年的寒假,我們的班主任——尹老師讓我們自選一本書來讀。我一聽,不禁犯了愁——你說我到家中找什么書呢?《喬布斯轉》?不,我怕我讀不完。《101個成語故事》?不,那個太“弱智了”。經過我“冥思苦想”,最終決定還是到書店里買《悲慘世界》。
作家是我們深知的維克多·雨果(1802——1885),他是法國的一代文豪,同時兼有小說家、戲劇家和詩人之稱。《悲慘世界》是他繼《巴黎圣母院》后有一部浪漫主義杰作。
1820xx年,一個名叫皮埃爾·莫的貧苦農民,因為偷一塊面包而被判處五年勞役,出獄后又在找工作時屢遭拒絕。這件事引起了雨果的同情,也使他萌生起了寫《悲慘世界》的念頭。作者以皮埃爾·莫為主人公冉阿讓的原型,將上述事件作為小說主人公冉阿讓的故事藍本,然而,冉阿讓最后也悲慘地逝去。
我非常喜歡冉阿讓這個主人公。因為他的地位波折很大,一會兒,從囚犯變成市長,又從市長變成囚犯……我們不難發現,這本書講得很貼近事實,它講述了當時法國的下等平民被一些政府所欺壓。我最喜歡第23章——崇高的死亡。我認為這一章是本書最悲慘的部分。因為它講了冉阿讓最后的崇高的死亡,它讓我知道,當人們發現有一樣東西要消失時,才覺得可惜。
讀了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一、我認識到了有家人的幸福。二、我認識到了雨果——這位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家!
雨果悲慘世界讀后感篇三
今天,我又重新讀了一遍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悲慘世界》,雖然這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了,但它那悲慘而動人的故事,仍然深深地打動了我。
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因為找不到工作,家里十分貧窮,連一粒面包屑都找不到,家里只有姐姐的孩子們的哭聲。沒辦法,冉阿讓只好去偷面包。可是,不幸的事發生了,他被警察抓住了,并且判了五年苦役。后來,他多次越獄,但又被多次抓回,總刑期變成了十九年。十九年,只因偷了一塊面包!刑滿之后,冉阿讓出獄了。但這十九年的苦役折磨,使他的心腸變得很硬。
后來,他遇到了一個善良的主教,正是他的寬容大度,使冉阿讓十分感動,決心做個好人。后來,他化名“馬德蘭”,在海濱蒙特伊城帶領人民發家致富。由于他為人友善,還為海濱蒙特伊城帶來了繁榮,他被任命為市長。在以后的幾年里,在他的管理下的海濱蒙特伊城的百姓們安居樂業,連收稅費用都縮減了四分之三,讓人欽佩。后來,他幫助可憐的婦女芳汀從黑心的德納第夫婦要回了她的女兒,可是“馬德蘭”為了不讓別人冤枉另一個人是自己,貿然前去澄清了事實,導致他整天帶著死去的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到處逃亡。
后來,他和珂賽特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過上了平常的日子。過了好多年,珂賽特長大結了婚,但冉阿讓卻一天天老去,最后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