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依法治國的讀后感
小編整理了關于依法治國的讀后感1000字,歡迎閱讀!
關于依法治國的讀后感
山杠爺的悲劇
像《被告山杠爺》這樣震撼人心的農村題材影片,讓人于久違之中感嘆不已。山杠爺的銀幕形象真實豐滿、有血有肉,他形如本能的人治精神,不僅令人唏噓;且不時被他的悲劇性格所震動。當我們懷著惋惜的心情,為這位老共產黨員“送行”時,一種漸漸萌發、愈來愈清晰的感覺升騰起來。被告山杠爺實際已成為一個象征,中國人應該看著他戴上手銬遠去的背影舒一口氣,人治盡管至今還有怎樣的好處,人治時代終于是在告別。
《被告山杠爺》既是一個喜劇,又是一個悲劇。劇中那些憨厚可愛的村民和他們那些幼稚的思想觀念讓我們忍俊不禁,卻又淳樸得讓我們不忍責備嘲笑。當最后那個神秘的“告密者”水落石出的時候,盡管我們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卻還是忍不住捧懷大笑,可笑過之后,我們還是不得不懷著復雜的心情來看待我們的山杠爺在村民的目送下漸行漸遠這一幕。這個時候,我們是應該為山杠爺的被抓感到惋惜呢,還是應該為“堆堆坪”終于從人治走向了法治而感到欣喜?
悲劇的震撼力就在于強烈的反差和尖銳的矛盾。山杠爺這么一個受人尊敬的老人,這么一個一心為公的老黨員,他秉公執事,為“堆堆坪”鞠躬盡瘁,最后卻還是在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下黯然謝幕。從劇情的一開始,情與法的矛盾就表現得十分突出,山杠爺對法律的肆意踐踏跟他對堆堆坪的深厚感情讓我們在是非取舍上左右為難,而村民們對山杠爺的尊敬和山杠爺對村民們個人權利的不以為然又讓我們在道德判斷上哭笑不得。從一開始,我們就感受到了山杠爺和村民們身上的悲劇意味,一方面,山杠爺應該為堆堆坪的落后封閉負責,應該為他對村民權利的踐踏負責,可是另一方面,誰又能補償山杠爺的那些心血呢,他曾經是如此真實地愛著這個村子,愛著這個村子里的村民。在他看來,他只不過是在維護村子的利益,保持村子的和諧和安定,自己從未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任何私利,可是最后他卻要為這個村子的愚昧和落后。
應該說,山杠爺是我國文明發展過程中具有典型意義的過渡性人物,他憑著自己對村子的滿腔熱情,靠個人權威和主觀判斷力來決定是非曲直,并因此而獲得了村民們的一致尊敬,連那些曾經被他整治過的人都對他贊不絕口。這一切都不是偶然,山杠爺的存在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背景,人治的觀念不僅深入山杠爺的內心,而且也在村民中的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偶爾有少數村民站出來反抗山杠爺的權威(例如外來媳婦強英、在外打工的明喜、不按時交公糧的王祿、帶頭反對攤款攤勞力修水庫的臘正),也會馬上受到其他村民的一致討伐。哀莫大于心死,村民們對山杠爺侵犯他們的人格尊嚴和個人權利時所表現出來的坦然,比侵犯本身更讓人感到悲哀。山杠爺的個人權威和雷厲風行的處事方式造就了堆堆坪落后封閉的愚昧狀態,而村民們法制觀念的淡漠和對個人權利的漠視又反過來強化了山杠爺的人治模式。山杠爺的被告只是堆堆坪法治道路的第一步,而對村民法制觀念的培育才是關鍵。
其實直到今天,這樣的“山杠爺”還或多或少地存在我國各地,他們之所以還能被老百姓和下屬寬容以至擁戴,因其立足點在于“動機”“純正”或者“大公無私”。 山杠爺的背影在消失前,他就是由于“為公”、“為堆堆坪”的思想支撐,永遠自信而威嚴。他是一位真正的好人,可是好人未必能必然地帶來好的結果,山杠爺的思維與行為方式,導致他控制的小環境停滯、僵化、落后。要打破這種僵化落后局面,就必須徹底擯棄封建家長式的管理模式;而要徹底防止“山杠爺”不再出現,根本上還在于通過民主與法制打破人治對人的思想、意志和行為保守性的限制,使各個獨立的單位連接為整體,使具有人格尊嚴的個人與社會形成廣泛而有機的聯系。這個過程需要借助來自社會和時代大環境的沖擊,并最終落腳于村民法治意識的形成和對法治方式的自覺維護。
山杠爺一直都覺得堆堆坪離不開他,而堆堆坪的村民也認為他們離不開山杠爺,這才有影片最后那一句意味深長的“山杠爺——”的呼喚。不知道這個時候山杠爺是不是隱隱有一種后悔、懊惱,因為當與舊形態的“山杠爺+堆堆坪”的格局分手時,他才發現其實堆堆坪是可以離開他的。在這個劇情的最后,山杠爺似乎也覺察到“天外有天”、“村規”大不過“國法”、“好心”也會辦“壞事”,他善于治理村民的“手”如今受制于另一只法律的“手”,這實質意味人治讓位于法治。不過,他的觀點轉變尚屬朦朧,還不能領悟既有格局在日益復雜的現實中必定“打破”的原因。而村民也最終會發現,真正離不開堆堆坪的,是外部世界送來的民主與法制。
山杠爺戴著鐐銬走了,沒人知道“堆堆坪”的村民們沒有了山杠爺會如何走下去,也許他們將困惑驚恐,無所適從。村民們已經無法適應沒有山杠爺的日子了,哪怕這需要以他們的人格尊嚴作為代價。可是這一天遲早會要來的,山杠爺遲早是要離開他們的。任何社會變革都將不可避免地帶來陣痛,只有山杠爺走了,村民們才能在沒有山杠爺的情況下逐漸獲得對個人尊嚴和合法權利的意識覺醒。這個過程和我國法治社會的建設過程同步,注定將漫長艱難而痛苦,好在透過山杠爺那模糊的遠去的背影,我們已經能夠看見我國民主法治社會的微微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