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草木讀后感
本書從汪曾褀創(chuàng)作的大量散文中精選而成,最早的寫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寫于后半生,風格從華麗歸于樸實,技巧臻于至境。這本散文分“人間草木”、“四方食事”、“腳底煙云”、“聯(lián)大歲月”、“師友相冊”、“平淡人生”、“文章雜事”等七輯,“人間草木”,主要描寫花草景致,各地風物,文辭華麗,美不勝收;“四方食事”從故鄉(xiāng)食物到各地美食,在素有美食家之稱的汪老筆下,洋溢著深厚的文化氣息,成為文化的一部分。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間草木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
【人間草木讀后感1500字一】
未曾走進汪曾祺老先生散文集《人間草木》的園子,就被他老人家 “幾十頃地種桂花”、“自山坡至水湄,層層疊疊”的桂花的陣陣清香所陶醉。記得今年去杭州西湖旅游時,在西湖邊一個木質座椅的后面立著一棵古老的桂花樹,樹冠綴滿了堅實飽滿而油綠的葉子,導游告訴我們說:這棵樹叫桂花樹,小時候他們老家的院子里就種著一棵桂花樹,童年時,每年一到桂花盛開的時節(jié),作為哥哥的他常常會用力地搖晃桂花樹,他的妹妹用小手拽著布單在在樹下接著朵朵繽紛飄落載著潔白清香的桂花,他們的母親用這些桂花給他們做成桂花糕,還釀成香甜的桂花酒。講到這里時,一種甜美的幸福感洋溢在導游的臉龐,立在桂花樹前,聽著導游的解說,我們游客們仿佛都來到了導游家那個飄著桂花馨香、留著童年美好回憶的小院子……
有句話說: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似乎是說只有人類才有自己的思想和靈魂,然而,當靜靜欣賞汪老先生墨香中的桂花、臘梅,俯首秋菊、芝蘭……這些大自然中一株一株小小的生靈,它們的風骨、品質、生機與淡泊卻值得我們?nèi)祟悓W習與仰視,帶給我們無聲的啟示:
雪花飛舞的冬天,若你有興踏雪尋梅,您不妨來汪老先生家院子賞一賞他家的梅花:“我的家鄉(xiāng)有臘梅花的人家不少。我家的后園有四棵很大的臘梅。……這樣大的臘梅,我以后在別處沒有見過。主干有湯碗口粗細,并排種在一個磚砌的花臺上。這四棵臘梅的花心是紫褐色的,按說這是名種,即所謂“檀心磬口”。臘梅有兩種,一種是檀心的,一種是白心的。我的家鄉(xiāng)偏重白心的,美其名曰“冰心臘梅”,……臘梅是很好看的。其特點是花極多,……每個枝條上都是花,無一空枝。而且長得很密,一朵挨著一朵,擠成了一串。這樣大的四棵大臘梅,滿樹繁花,黃燦燦地吐向冬日的晴空,那樣地熱熱鬧鬧,而又那樣地安安靜靜,實在是一個不尋常的境界。”
“下雪了,過年了。大年初一,我早早就起來,到后園選摘幾枝全是骨朵的臘梅,把骨朵都剝下來,……穿成各式各樣的臘梅珠花。……我把這些臘梅珠花送給我的祖母,送給大伯母,送給我的繼母。她們梳了頭,就插戴起來。然后,互相拜年……”
在形形色色的人工花比鮮花更逼真的今天,讀到老先生在大年初一親手從臘梅樹上選摘的送給她的祖母、大伯母和他的繼母的臘梅珠花,讓人倍覺一朵一朵小小臘梅珠花的珍貴與份量。在雪花飛舞的寒冬,一個孩子送給他的長輩簪上的朵朵臘梅珠花,那些泛著金黃的小星星,它帶著濃濃的親情,帶著雪花的印痕,帶著梅樹的溫度,傳遞閃耀的不僅是小小梅朵的清麗與色彩,更是飄飄灑灑的雪花中,一棵棵一枝枝一串串臘梅血脈里流動的風骨與品質。
欣賞著老先生家的臘梅,我想起了自己2019年,游李清照故居時候寫的散文《百脈泉掠影》中的句子:進入李清照故居,沿著庭廊順時針前行,“燕寢凝香”檐下的一株小小的梅讓我止住了腳步。見到這株黃色的梅花,花期剛過,淡黃的花瓣已縮在枝頭,湊近枝頭聞時,卻無香。游人只有隔著一段空隙,方聞一陣清香襲來,極喜歡扎根在小小的院落里的這株小小的梅,以及她不為褻讀的高潔,遠遠地駐足良久,喜歡被梅的品格與淡淡的清香浸染……”
天高云淡的秋天,沿著汪老先生《人間草木》的幽徑,可以欣賞到花中君子的菊花的顏色和形狀:它們泛著“黃華”、也有泛著白的純潔、紫的絢爛、紅的熱烈、粉紅色的回憶,還有“那樣綠得像初新的嫩蠶豆那樣,花大盈尺。”的綠菊;有平瓣的、卷瓣的、管狀瓣的還有那一盆“十丈珠簾”,細長的管瓣下垂到地,還有“獅子頭、蟹爪、小鵝、金背大紅……”,最叫人難忘的當屬“在鎮(zhèn)江焦山見過一盆‘十丈珠簾’的菊花的神韻了,細長的管瓣下垂到地,說‘十丈’當然不會,但三四尺是有的。”欣賞著這些似從相識的花朵,不僅讓我想起了幾十年前姐姐上一年級時的六一兒童節(jié),班主任老師讓她們四個小女孩表演“北京的金山上”節(jié)目時穿的一件媽媽給她做的菊花圖案的對襟棉布小褂,玫紅帶紫的底色,開滿了大朵大朵像“十丈珠簾”一樣的淺紅花瓣的菊花,隨著“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的歌聲響起,四個小姑娘隨著樂曲邊歌邊舞,她們一齊仰望的虔誠的目光、舒展的小羽翼和花布衫上一朵一朵連在一起的菊花,常常會讓我想起季節(jié)深處,那些草長鶯飛的節(jié)日與記憶,想起那一朵一朵心手相牽的花朵一樣的笑臉,想起那傲雪的梅朵、牡丹的盛開、百鳥的和鳴與巨龍的騰飛……
【人間草木讀后感1500字二】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這八個字,是汪老的老師沈從文去世的時候,張充和夫婦送來的挽辭中的。“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或許,在張充和的眼中,這幾個字,是頗能夠代表沈從文的一生的,而這我眼中,這幾個字,用來形容汪曾祺先生,也是十分貼切的。
這本《人間草木》,收錄了汪老三十余篇文章,選擇的題材大都同生活中尋常花鳥草木有關,讀來分外感覺到濃濃的生活情緒,除了這些,還收錄了幾篇寫汪老當年在西南聯(lián)大時候認識的那些大師們的生活軼事,描寫詼諧有趣,栩栩如生,簡直仿佛見到了那些大師們本人。
汪老的一生并不舒暢,生于戰(zhàn)時,長于混亂,就算在名聲斐然的時候,也因遭遇那個動蕩的年代被打成右派,然而最難得的是,就算遭受磨難,屢屢被人誤會,他也能夠隨時保持豁然達觀的心態(tài),用一顆平淡寧靜的心去認真體會平凡生活的好處,去寫就著平凡生活的動人。
所以有人說:“他的一切都是詩。”
我想,能夠把文字寫得像詩需要非凡的才氣,而能夠把自己的一生都過得像一首詩,則一定需要一顆永不熄滅的赤子之心了。
汪老的文字并不華麗,也不夠驚人,他從不刻意去說理或論教,他只是淡淡地,寫著自己眼中真真切切看到的那些花草—一顆芋頭,一把石頭下壓著的豆芽,紫薇,菊花,還有各種野花;那些鳥木魚蟲—比如北京遛鳥人,香港的遛鳥人,木芙蓉,車前子,瓢蟲,蟬,刀螂;那些最普通的人最普通的事,北京的國子監(jiān),胡同,泰山上的擔山人……
他誠實地記錄著生活中的一切,語言平淡卻又真味,閑閑地翻過他當年在被打成右派時在農(nóng)場里寫的這些文字,在某個北京的早晨遛彎時候想到的文字,在后來平反后作為一名作家四處云游寫到的文字,在作為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知識分子走在美國街頭寫下的文字,在自己漸漸老去的時候回憶起西南聯(lián)大里的青蔥歲月寫到的文字……
這些文字沒有一個句子是煽情的,卻不由得叫人感動。
這些文字沒有一個語句在刻意地給人打雞血,卻在不知不覺間讓讀者受到溫馨地鼓勵。
比如他說起有個人隨手將一把豆子扔在了石頭下,過了一陣,翻起石頭一看,一群豆芽竟然將石頭頂起來了。
與此同時,汪老,還非常具有獨特的審美和生活情趣,比如他說人工琥珀不如天然的,“美,多少要包含一點偶然”。說起養(yǎng)鳥人讓畫眉學叫,他說,“畫眉本來的鳴聲是很好聽的。讓畫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
我想,這樣的思想與面對艱苦的淡然,與汪老早年在西南聯(lián)大受到的教育息息相關,印象最深的是,是說起當年在聯(lián)大每次躲警報的時候,有位同學,“聽著炸彈乒乒乓乓在不遠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圖書館的鍋爐上神色不動地攪合他的冰糖蓮子。”
而后人在議論為何西南聯(lián)大在短短幾年間培養(yǎng)了那么多人才時候,只說了兩個字:“自由。”
汪老在此后的幾十年間,一直堅守的,或許就是這樣的從容,和內(nèi)心深處對自由地不懈追求。這樣的汪老,才能夠寫出如今我們能夠看到的文字吧。
【人間草木讀后感1500字三】
去圖書大廈是奔著木心的《哥倫比亞的倒影》去的。可惜沒找到,卻意外發(fā)現(xiàn)汪曾祺的散文集《人間草木》,這讓我更加驚喜。一直特別喜歡汪曾祺的散文,收集了他所有的集子,前不久網(wǎng)上一位朋友求他1985年的散文集《晚飯花集》,我有,牛吧,買的時候1。4元。大學的畢業(yè)論文就是分析他的散文風格,不買書分析什么呢?
他的語言很怪,拆開來沒什么,連起來就有味道。“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放在一起就像“老翁攜帶幼孫,顧盼有情,痛癢相關”。喜歡的地方就在此:簡單、流暢,不嬌柔,一氣呵成。
汪曾祺作為當代著名短篇小說家、劇作家已是公認的事實,特別是他執(zhí)筆的《沙家浜》家喻戶曉。而我從知道他的名字起就把他當做散文家,讀的第一篇文章是“大淖紀事”,說不出的散淡、精致,就連青石板的苔蘚都滑爽地讓人想念。
《人間草木》從大量散文中精選而成,最早的寫于四十年代,大部分寫于后半生,風格依然樸實,技巧臻于至境,很多文章我第一次讀到。分別寫了花草景致、各地風物、故鄉(xiāng)美食、游記采風、難忘歲月、故人師長、平淡人生,篇篇都是精品。
寫景是汪曾祺的長項,不枯燥、不艱澀,伴隨著時代的印跡,老宅的每個角落都有奇特的故事。雖然過去了半個世紀,其聲音、顏色、氣味都已歸于平靜,但我們?nèi)詮淖掷镄虚g看到從手心里滑過的歲月,想得起來都是溫暖,懷舊的調子不可阻擋的在陷逸的老房子里漫延。汪曾祺寫景懷舊的文章節(jié)奏緩慢,情景交融,敘事方法有點像舊小說。由于他熟讀古文,文中比喻、懷舊、信手拈來,時不時跳出一些奇句、古句、拗句,風格如《夢溪筆談》、《容齋隨筆》。
寫人的文章卻情緒活躍、調子輕快,是一種極簡的水墨摹寫人物傳統(tǒng)模式。一個個至親人物出場,鏈接了他背詩、臨貼、品茶、作畫、寫文的成長足跡,并理解其淳厚文學功底的源泉。
最喜歡他寫美食和各地小吃的章節(jié)。偏偏他好象知道女性讀者的愛好,只要提到美食,一定要細細介紹味道和制作過程,然后將成品認真形容一番,不但色彩斑斕還有立體感。
汪曾祺曾自謙地說寫不了像伏爾泰、叔本華那樣閃爍智慧的論著,也寫不了蒙田那樣淵博的長篇散文。他也不寫抒情散文,覺得這個歲數(shù)感情過于洋溢,有點像老年人寫情書,“不好意思”,所以他的散文都不長,“歪打正著”適應這個“快餐年代”的閱讀習慣。短短的,散淡的小美文,讀著不累,尤其適合春日午后散淡的陽光灑在身上,多數(shù)時候讀著讀著睡著了,在夢中體驗“字字磯珠,句句灼灼”的意境。
好的文章是托著讀者一路讀下來“喲,完了,后來呢?”意猶未盡是也,這本散文集就有這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