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讀后感范文
“假若北平是樹,我就是花,盡管是一朵閑花,北平若是丟失了,我想我就不再活下去了。”就是這樣樸實而又非常到位、形象的話語,深深吸引著我,引領著我一口氣讀完了老舍先生的巨作《四世同堂》。小說描述了日本人占領北平,侵略中國期間,四世同堂的祁家人和居住在小羊圈兒的普通市民的生活和命運。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對于人物性格的刻畫逼真傳神,栩栩如生。在描寫漢奸時,老舍先生顯示出充分的諷刺與幽默才華。冠曉荷與藍東陽是小說中的漢奸形象代表,“無事亂飛是蒼蠅的工作,而亂飛是早晚會碰到一只死老鼠或一堆牛糞,冠先生是個很體面的蒼蠅。”而老舍先生用極妙的筆法對藍東陽做偽日漢奸時道:“藍東陽的相貌先引起試官的注意。他長得三分像人,七分倒像鬼。日本人覺得他的相貌是一種資格與保證——這樣的人,是地道的漢奸胚子,永遠忠于他的主人,而且最會欺壓良善。東陽的臉足以引起他的注意,恰好他的舉止與態度又是那么卑賤的出眾,他得到了宣傳處處長。”
作者對于動詞是精益求精——“對大赤包,在表面上,他無微不至的去逢迎。他幾乎“長”在了冠家。” “長”這個動詞的運用,不僅刻畫出瑞豐沒有出息,死皮賴臉的無恥形象,而且將大赤包、冠曉荷的勢利眼表達的清清楚楚。——“看見一個熟人,他的脖子探出多長,去勾引人家的注意。”一般下,“勾引”一次用在女人上,而此處,用在瑞豐上卻極為恰當,瑞豐好吃懶做,沒有本事卻想要大家關注他的不勞而獲的形象。
老派市民形象中,刻畫的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是祈老人,他是“四世同堂”中祁家的長者,是守著“老規矩”坐著“老生意”的舊式商人代表。他思想守舊,膽小怕事,頑固地想照陳舊的法規維持全家族的生計。當侵略者點燃的戰火燒到家門口的時候,他還一廂情愿地力圖包住自家的安寧。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他似乎置若罔聞。當戰爭初期時,他認不清侵略者的野心,但隨著殘酷的戰爭擊碎了他晚年無憂無慮的幻夢,在心中逐漸萌生了仇恨、反抗的種子。
我最喜歡里面的祁家第三代祁瑞宣。他善良、正直、具有愛國思想卻又軟弱忍從,既想“盡孝”又想“盡忠”,在他身上體現家庭觀念和民族意識之間的矛盾,還好,最終還是從矛盾、苦悶解脫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而對于北平,幾乎每一段都有作者對于北平季節、風俗、建筑、文藝等等深情描述.如老舍先生描寫北平的夏天:“假若不愿在家,他可以到北海的蓮塘里去劃船,活在太廟與中山公園的老柏樹下,品茗或擺茶。‘通俗’一點的,什剎海畔接著柳樹支起的涼棚內,也可以舒爽地吃半天茶,砸幾塊酸梅膏,或呷一碗八寶蓮葉粥。愿意灑脫一點的,可以拿上釣竿,到積水潭或高亮橋的兩邊,在河邊的古柳下,做半日的垂釣。”
老舍筆下,人不離城,城不離人,北平和北平人,是息息相關的。
《四世同堂》從時間上來說幾乎跨越了八年抗戰的全過程,反映的是抗戰期間北京淪陷人民的苦難生活及其覺醒和斗爭,小說刻畫了一批漢奸形象,漢奸沒有好下場,也是作家憎恨感情的體現。通過愛國詩人錢默吟,祁瑞宣后來與老三一起抗日等,歌頌民族氣節和中華民族不敢淪為亡國奴的抵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