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
引導語:宋濂即使家里沒書看,也沒有放棄讀書,大家要好好珍惜當下的讀書機會,因為錯過了就不會再有。下面小編給你們欣賞細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200字,希望你們從中學到東西。
細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200字1
讀完《送東陽馬生序》之后,我在佩服他的艱勤苦學的同時,也感慨著當今時代下學生的生活狀況和學習教育。
像宋濂這樣被稱為明初三大詩文家之一的人,誰會想到像這樣受到萬人景仰的居然也會有這么一段貧苦的卻努力學習的故事。在書籍方面,宋濂是“每假借藏書之家,手字筆錄,計日以還”;而我們卻是“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在行的方面,宋濂是“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而我們卻是“做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在食的方面,宋濂是“至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而我們卻“〔學校日有稟稍之供〕無凍餒之患”;在著衣方面,宋濂是“余則緼袍敞衣處其間”,而我們卻是“〔父母歲有裘葛之遺〕凍餒之患”。
相比之下,我們就如同太府中的學生,學習和生活條件不知道要比他好的太多了,與他所處的狀態正好成為強烈的對比。
在這個發展快速的時代中,我們這些學生有吃有穿,有書有住,還有娛樂設置,是在沒有什么好憂慮,也沒有什么好煩惱的,但為什么我們卻做不到像宋濂那樣呢?也許是因為我們不像他那樣的刻苦勤奮,做事沒有他那么的專心,無論哪一點我們都不太容易做到,F在的我們,依然沉迷于時尚,娛樂享受之中,而忘記了我們的本分認認真真的學習,這一現象值得我們沉思。
細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200字2
前天學了《送東陽馬生序》這篇文章后,我想了很多,作者余濂是明初的散文家,他 被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可誰想到這樣一個偉人背后卻有那么多的心酸事,年輕的他為了求學,不惜在冬天雪地里穿著破鞋去上門請教老師,為了能學到知識他面對老師的責罵卻是“禮愈至,色愈恭”,滿腹經論讓他覺的自己很富有,他不與別的富家子弟比吃穿,只想多學知識,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 而后文所說的“太學生”不是與現在的我們一樣嗎?
從小出生在父母的呵護中,像一朵溫室之花,不用擔心衣,食,住,行,照理來說我們比宋廉幸運的多了,我們更應該好好讀書,有遠大的抱負,但像宋濂一樣能干出一番事業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數的學生整天只和別人比吃,穿,對于自己的成績卻不消一顧,每逢考試都只想多抄幾道題目,卻不肯自己好好用功,可悲呀!父母養育了我們這么多年,含辛路苦,只希望兒女都能成龍成鳳,出人頭地,可是反而弄巧成拙,這能怪誰,只能怪我們自己,光口頭說說長大想要一份好的工作,能出人頭地,可是做的卻與說的相反,天上不會掉下黃金的,一切只能靠我們自己。
細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200字3
宋濂,無疑是一個成功者。他既是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而且又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推為“開國文臣之首”。這該是何等的榮耀,但人不能只看一面,我們只是了解了宋濂成功的一面,卻將他成功前的酸辛拋之腦后。
宋濂讀書時,家中十分貧寒。沒有書看,便向有書的人家借,隨后用手抄錄,嚴寒酷暑也毫不懈怠。但我們呢?哪位同學會因為沒有書而用手抄錄?嚴寒,我們坐在供有暖氣的教室里,不會“手指不可屈伸”,酷暑,我們則坐在清涼教室。這是多么大的反差啊!
宋濂沒有老師,他曾拿著書不遠百里找到同鄉品德聲望高的人請教,抓住每一個機會將知識學到手,我們呢?有著學歷高等的老師,卻不用心學習,宋濂是“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我們卻與之相反。宋濂能成功,我們卻不一定,大概就出在這里吧。
宋濂求學時,背著書箱,穿著破鞋子行走在深山巨,連皮膚因寒冷干燥而開裂都不知道,這該是何許人才能達到的境界啊!到了學舍,同學們都身著綢緞,佩戴白玉環、香袋。他卻身穿破爛的衣服,卻一點也不羨慕。若輪到我們早就向家中伸手要錢,用來攀比了?梢娝未髮W士成功的秘訣便是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