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讀后感以上
《孫子兵法》作者是春秋時期的孫武,后又經曹操修改批注流傳至今。第一次接觸這本書還是小學時,在家里的書堆中我翻出一本泛黃的《孫子兵法》,當時書里的文字還是從右往左。看著很不適應,看著其中的文字,一句也看不懂,但是還是將其中的三十六計的名稱背誦了下來,喜愛象棋的我經常和同學切磋棋藝,每當我走出妙招時,那些妙計的名稱就在腦海中若隱若現。轉眼間,我上了高中,買了這本通俗易懂的比較現代的《孫子兵法》,慢慢的了解了孫武,了解了《孫子兵法》,發現其中的思想可以運用到現代生活工作學習中來。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全書共十三篇。《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并制訂作戰規劃,這是全書的綱要。《作戰》主要是廟算后的戰爭發動。《謀攻》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形》、《勢》講決定戰爭勝負的兩種基礎因素: “形”指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斗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勢”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虛實》講的是如何通過火散集結、包抄迂回,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最后以多勝少。《軍爭》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九變》講的是將軍依據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戰略戰術。《行軍》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察看敵情。《地形》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九地》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火攻》講的是以火助攻。《用間》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
正所謂大道同歸,在這部經典的著作中我學到了很多,總結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孫子兵法》與為商之道
俗話說商場如戰場,我作為市場營銷班的學生,感受頗深。如《計篇》中“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指的是在作戰前經過認真的研究,分析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制訂出詳細的作戰方案,勝利的把握就大,否則,勝利的可能性就小。這就好比我來做項目策劃以及預算,準備的越充分,越有可能獲得成功。《作戰篇》中“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指的是遠征軍隊的糧草應在作戰國征取,如果從本國運至戰場就勞命傷財。這點就拿超市來說,一個超市的流動資金是有限的,不可能全部用來存貨進貨,所以他們用供貨商的錢來賺錢,先供貨后付款,多退少補,所以他們可以擁有資金周轉,使超市運作越來越好。《地篇》中“為兵之事,在于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此謂巧能成事者也。”指的是集中優勢兵力朝一個方向進攻,就能長驅直入,取得勝利。這個是我以后擁有自己的公司后公司內部施行的精神方案,現在看來有些遙遠,但一個公司如果上下一心,不管經歷何種風浪定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作戰篇》中“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是謂勝敵而益強”。指的是軍隊應制定獎勵制度,明確對那些英勇善戰,立下赫赫戰功的將士給予獎勵,鼓勵他們今后奮勇殺敵,再立新功。作為公司的管理者,如果賞罰分明,那么不僅能收攏員工的對公司的忠心,更能讓他擁有更大的創新動力。《謀攻篇》中“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意思是說,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失敗;不了解敵人而只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戰必敗的份兒了。就說兩個超市打價格戰為例,如果華聯能及時獲知蘇果搞活動的貨物價格,制定出更有利的價格,那么這次活動中華聯便能獲得極大的優勢。
二、《孫子兵法》與做人之道
《計篇》中記載:“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這表明做人不僅僅要有智慧,重要的要有信用,誠信乃為人根本;做人要有廣闊的胸襟但是要有原則,該嚴的時候必須嚴格;做人還要有追求,不可懼怕困難,勇于探索。缺了其中任何一個,想做一個成功的人是不可能的。《謀攻篇》中記載:“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是對自知之明的概括。知彼,要求你客觀的分析別人;知己,更要求客觀的評價自己。“知彼”是對人的基本要求。社會是一個群體集合,不是某一個人的私有物品。你和別人生活在一個社會中就必須客觀地分析別人;不能因為別人和你的某個意見不合就輕易否定別人,更不能因為別人某個方面的欠缺而瞧不起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你要做的不是指出別人的缺點而是學習別人的長處。“知己”更重要,想想一個人連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又怎能奢望別人來了解自己呢!更可怕的是,當自己取得一點點成就時便忘記了深入的分析一下自己,認為自己什么都會,什么話都是對的,自我膨脹相當嚴重。其實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好好地了解自己。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才會做到“知己”,才可能“百戰不殆”。《勢篇》中記載:“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謀攻篇》中也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語句。這其中都顯現出一個人要想有成就必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可以主宰自己的命運。“亂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強”表明別人的慌亂、害怕、示弱完全決定于你的實力,這也證明一個人要想真正有所作為,必須自己有能力,這樣才可以讓別人亂、怯、弱!只有加強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的實力才可以成功。運氣是必須的,但是等待運氣的人絕對等不到運氣,“守株待兔”是最好的例子。孫子主張“不戰而屈人之兵”,要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必須是對方認識到無法戰勝你,總之當你擁有強大的實力可以自己主宰命運了,你才可以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地形篇》中記載:“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意思說應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從大局出發,不應考慮個人的功名、得失。我的理解就是,做人應該負責任,有強烈的責任感,我認為這是一個人做人的基本要求,擁有一顆負責任的心,才有可能上不負國家,下不負良心。
三.心得總結
《孫子兵法》是一部千古奇書,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感受的了得,就如同品茶,得慢慢回味,才能品出味道。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只有通過閱讀書籍,無論書籍是何種方式,才能真正充實自己。一部經典是作者智慧與心血的結晶,在閱讀的同時,我們不僅要學習作者的精神,更當以作者為榜樣,有什么事比提高自己的能力更讓人快樂呢。在今天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那些優美而哲理的文字卻離我們越來越遠。無論今天作為學生還是以后走向社會,都應抽點時間靜下心來,閱讀一些經典,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讓閱讀融入血液,做一個真正擁有內涵的人。時間可以負我,我卻不會辜負青春,只此言語,以求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