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讀后感
一、背景簡介
八天讀完《蘇菲的世界》,比我預期的晚了兩天。這兩天恐怕都是睡覺睡過去的。
本文旨在簡單地回憶此書的結構框架,如有可能簡單探討此書的構思技巧。至于其中的哲學思想,倒是難以一一述說。
《蘇菲是世界》作者喬斯坦·賈德(JosteinGaarder),是一位挪威世界級的作家,公元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奧斯陸,大學時主修哲學、神學以及文學,并于奧斯陸大學得斯堪那維亞文學系挪威文組的學位,曾擔任文學與哲學教師,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創作以來,已成為當代最重要的北歐作家。
主要作品有:《紙牌的秘密》、《西西莉亞的世界》、《圣誕的故事》、《虛偽的生命》、《橙色女孩》、《生命的目錄》以及《蘇菲的世界》——這是百度百科上的簡介。
從各個作品的簡介來看,每部作品都有深刻的哲學、神學內涵。筆者雖只淺讀過《蘇菲的世界》,但可以預見其他作品可能就有的神秘、玄妙等風格。
二、為什么讀此書
對問題重新解構,可以依下探討:
1、為什么法律人要讀哲學?
作為法律人,筆者認為,最關鍵的倒不是記住多少法條,畢竟法條時隔三五年就會更新一次,或者最高院兩三年出臺一個新的司法解釋——即在法律領域,知識是沒有盡頭的,關鍵的是怎么學習知識。法理學,就是關于怎么學習知識的哲學,因此筆者認為,法理學或者法哲學就是哲學的一個下分支。想要理解卡多佐、哈特或者孟德斯鳩諸人的法理思想,必然得先知道各個時期的哲學問題域為何。
如此說來,就筆者所知,有兩本書值得研讀,一本為喬斯坦·賈德的《蘇菲的世界》,另外一本是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鑒于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著實生澀難懂,筆者之得選擇《蘇菲的世界》作為哲學入門書目。
2、為什么《蘇菲的世界》能夠作為哲學入門讀物?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從此書的內容開始說起。
筆者所讀經驗:《蘇菲的世界》在運用懸疑小說的構思方式講述哲學思想。
按照百度百科的說法,《蘇菲的世界(Sophie'sworld)》以小說的形式,通過一名哲學導師向一個叫蘇菲的女孩傳授哲學知識的經過,揭示了西方哲學史發展的歷程。
然而筆者認為這種簡介未免過于失真,因此筆者嘗試簡介如下:
主人公:蘇菲、艾伯特、席德、艾勃特(少校)。
此書雖以蘇菲的經歷開始寫起,但筆者認為這是喬斯坦在構思小說時為了引人入勝而采取的一個技巧而已,倘若要以說故事的形式簡單介紹此書,筆者認為不妨從席德和她的父親愛勃特(少校)開始說起。
少校為了給席德十五歲生日一個驚喜禮物,而寫了一本哲學書,這本書叫做《蘇菲的世界》,講述的是蘇菲,一個十四歲的女孩,在艾伯特(哲學老師)的帶領下從古希臘神話及其后的自然派哲學家開始講起,一直到現代存在主義哲學。但是故事本身并非如此簡單地以“書中的書”的形式循序地展開,此書的關鍵在于,書中的“書”的主人公,即蘇菲和艾伯特是學哲學的,他們開始思考自己的存在,當他們意識到自己只是少校筆下的人物時,決定“掙脫”少校的筆觸,逃離書中的世界,來到真實的世界。而最終的結局可以說算是美好的,蘇菲和艾伯特確實逃離了《蘇菲的世界》的“世界”,來到現實生活。然而,雖然如此,蘇菲和艾伯特并非真正意義上地來到現實世界,他們只是從書中逃離出來的“精靈”,他們并不真實地存在,有血有肉地存在,他們作為“精靈”存在于這個世界上。而事實上在蘇菲和艾伯特并非孤獨的,在他們前往尋找席德和少校的路上,碰到了小紅帽、灰姑娘、福爾摩斯、蝙蝠俠等等小說、漫畫中的人物(我想如果作者知道火影忍者的話,也會加上鳴人這個角色的),他們并不只是存在于書中,而是存在于現實世界中的“永恒之鄉”,這是一個永遠存在的界于虛幻和現實之間的世界。而這個世界的一人一物多少在影響著真實的世界。
這就是小說排除哲學思想之后剩下的框架,我們看到的可能不是一部經典 ,而只是一部玄幻小說,如同按照字數算錢的網絡小說一般無血無肉。而關鍵在于,其中穿插的哲學思想,正是這部小說的血肉。
而此書的哲學思想怎樣穿插進去的呢?我想大概分成三部分,其一,是少校寫的書《蘇菲的世界》中的艾伯特寫給蘇菲的信;其二,是艾伯特和蘇菲的對話;第三,也是最后幾章的內容,是少校和他的女兒席德之間的對話。通過大量的獨白,系統簡介哲學思想,正是本書的特色之一。而作者包括譯者所呈現的簡單、親切的語言(包括很多口語化詞匯)讓讀者,或者是筆者更能領會哲學思想。
事實上,小說的發展情節都是為哲學服務的,根據蘇格拉底的說法,哲學應該是產生于日常生活中的。因此哲學是可以思考的,透過現實生活,可以思考哲學,問題在于什么現象對應怎樣的哲學思想,卻是哲學門外漢難以解決的。因此,本書的情節,發生在“席德的世界”和“蘇菲的世界”中的故事都是借以思考哲學的現實生活。如此巧妙的安排,我想與喬斯坦·賈德曾經做過哲學教師是分不開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蘇菲的世界》適合做哲學入門讀物。
再綜以上兩點所述,筆者讀了《蘇菲的世界》。
三、誰才是上帝
我相信幾乎沒有誰有耐心看到這里。這部分,筆者將探討一些讀書中的樂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蘇菲和艾伯特、席德和少校都是喬斯坦·賈德筆下的人物。在“蘇菲的世界”里,少校是他們的上帝,少校的思想創造了“蘇菲的世界”;然而在“席德及少校的世界”里,喬斯坦·賈德才是他們的上帝,是喬斯坦·賈德的思想創造了“席德的世界”。換句話說,對于蘇菲、艾伯特、席德和少校,喬斯坦·賈德才是上帝。
事實上,書中運用反諷的技巧(此書運用大量反諷的技巧,所謂反諷指的是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家所寫的小說主角經常會有這樣的話:“實在不能忍受了,下一章!”),明明白白地告訴讀者,喬斯坦·賈德才是上帝。
詳見喬斯坦·賈德著:《蘇菲的世界》,蕭寶森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第370頁~第372頁,通過艾伯特和蘇菲的對話,他們已經意識到他們是少校筆下的人物(多么夸張的反諷),然而艾伯特說:“……說不定少校也是一本有關他和席德的書當中的一個影子。當然那本書也是有關我們(蘇菲和艾伯特)兩人的,因為我們是他們(席德和少校)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對我們(蘇菲和艾伯特)而言,那位作者將是‘一個看不見的上帝’,雖然我們所做、所說的每一件事都是從他而來的,但我們將永遠無法知道有關他的任何事情。我們是在那最里面的一個盒子里。”
多么巧妙、直白和夸張的手法,然而在欣賞這個手法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思考,我們是不是在某個上帝的故事里?我們是不是只是一個富有想象力的作者筆下的人物呢?
誰才是上帝?
四、結語
如此寫讀后感是顯然不夠的,讀此書還有許多關于哲學思想的思考,但因為知識所限,不敢輕易下筆。而“誰是上帝”這部分可謂是讀書時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分,所以簡述以引起讀者對此書的興趣。
另外,對于筆者而言,此書的價值不在于這個貌似玄幻的故事,而在于書中對哲學思想的簡介。所以,對筆者而言,此書是一部哲學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