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于丹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讀后感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下面是關于于丹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讀后感400字范文,歡迎參考!
2019于丹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讀后感400字
今天早上的七點十分,我和媽媽一起收看了于丹教授主講的《感恩教育》。
節目的開頭講的是一個配有畫面的小故事。把那棵大樹比喻成父母,大樹陪著小孩長大,奉獻了自己的果實,樹枝,樹桿,讓小孩實現了愿望,小孩長大了變老了知道每天陪伴著大樹。
是啊,我們現在都不愁吃穿,要什么玩具都拿錢買得到,壞了也不會去修,這很浪費,也缺少了自己做玩具的動手能力。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大多數時間都是電腦,電視陪著,這樣不好,我們要多出去走走看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們還要學會與人交往,人要與人斤斤計較,盡力去故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要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次沒做好沒關系,只要努力了一定能做好,相信自己不會錯的。
好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我要做一個有孝心,有愛心,有自信心的人。
2019于丹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讀后感400字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專題講座,感觸很深。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小學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讓每一個中小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 然后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系,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里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后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過于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時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啰嗦,有時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總不情愿,想到這里,我不禁感到很內疚,爸爸媽媽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還不知道感恩,總惹他們生氣,傷心,太不應該了。在這里,我想對爸媽說:“我錯了,我以后要聽你們的話,好好孝敬你們,好好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跟同學們一起快樂的學習,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做一個優秀的合格人才。
2019于丹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讀后感400字
今天,我準時的坐在沙發上收看于丹老師的講座。
于丹老師主要講了三個主題: 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 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正確引導在人際交往中的一些技巧; 三是如何培養孩子自立、自強、自信以及抵抗挫折的能力。 她在第一個主題中講到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孩喜歡在一棵大樹下玩,他每天都來,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滿面地對大樹說:“你看別的孩子都上學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結的果子摘了去賣,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會來大樹下。過了幾年,小孩成了青年,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有房子了,都有家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的樹枝砍了做房子。”又過了多年,青年成了中年人,他對大樹說:“別人都漂洋過海了,可我沒有。”大樹說:“你可以把我的樹干砍了做獨木舟。”他把獨木舟推進海里走了。漸漸的孩子長出了一根根白發,他來到樹樁前,樹樁問他:“我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樹樁了,你也不會理我了吧?”孩子說:“不,我會一直陪你曬太陽,這是我的心愿,一生的心愿。”
這正是父母完成了對孩子一生的成全。在我們的一生中無私而又不求回報的養育著我們。孝為德之本,我們要懂得感恩,要勇敢承擔愛與責任。
要想成就別樣的人生,就要點亮自信的明燈,對自身的力量懷抱堅定的信念。
看完講座,我對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要想成才必先成人!
2019于丹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與學習習慣讀后感400字
最近通過學習了必修課中的“為了每一個學生心智健康成長”這一課程,學后收獲多多,感受頗深。通過學習使我感到作為一名教師對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也就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康快樂的成長是多么的至關重要。
選擇了教師,就是選擇了一種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一直要自己定位教師是一種職業但更是一種事業,需要用心經營。所以我認為選擇了教師,就一定要用心,我經常會談到:教師是一種良心活,潛在的教育,深遠的影響,作用超乎原子彈的輻射威力吧。這就時刻鞭策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教育中,一定面向每一個學生,面向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終身發展。
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真誠的、無私的、廣泛的、一視同仁的。盡管孩子們的情況不同,但要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在老師愛的教育下長大成才。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教師卻把愛撒向他心目中的“優生”,而對“差生”是如此吝嗇。實際上沒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異的學生。對于這些學習有困難和行為有過失的學生,我們要更多的給予幫助和關懷,用愛心去喚醒他們。
好學生人人愛,人人疼,對于那些問題學生,如同一位學者講過:你可以不賞識他,但你必須接納他,因為他是你的學生;對于那些問題學生,你可以不賞識他,但你必須接納他,因為他是一個孩子,一個還沒有長大的未成年孩子。人的一輩子短短幾十年:一要學習,學習會讓人快樂;二要健康,健康才有快樂的源泉;三要用心快樂地生活,讓自己如同陽光,每天都燦爛。而孩子的每一年更是需要我們去珍惜,因為對于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來說,每一年、每一天都是那么的重要。所以面向學生,人性化第一。
與優生相比,差生的自尊心更強。因為學習不好或紀律差,長期受冷落、歧視,他們一般都心里很脆弱,對外界極其敏感,內心卻非常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諒解和信任,但外表卻很強硬。對待這樣的學生,教師要用愛來感化他們。一個經常犯錯誤、學習又差的學生,有一次上課遲到了,敲門進來之后,我發現他和別的同學不一樣,沒有直接回座,而是經過我的允許后才回座,我抓住了他這個閃光點及時的表揚了他非常有禮貌。從這以后他再也沒有遲到過,老師的諒解,讓他改掉了一個不良的習慣。
常言道:“親其師,信其道。”這就是說,教師對學生的愛是開啟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情通,才能理達。因此,教育學生一定要以關心愛護學生為前提,通理先通心。教師只有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學生傾注愛的暖流,學生才會把教師看作知心朋友,愿意談自己的真實思想,教師才能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受到學生的愛戴和信任,學生會“愛屋及烏”,把對教師的尊重,轉移到這個教師所教的那門課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各種機會和途徑,和學生結成互相依賴、互相尊重的感情紐帶,喚起學生尊重教師的勞動、虛心學習的熱望。如在課堂上,不當眾批評、挖苦學習較差和不遵守紀律的學生,課堂提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分別提問,讓每位學生都參加、都體驗成功的喜悅。特別是對學習興趣不濃、成績較差的學生,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充分肯定他們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熱情及大膽發言的主動性,為他們提供展示自身價值、樹立自尊形象的舞臺。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保證學生穩定持久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一個愛的環境中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