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小說讀后感
相信大家對亮劍這個故事已經不陌生了,下面小編整理了《亮劍》小說讀后感600字,歡迎閱讀1
《亮劍》小說讀后感600字【一】
我看過電視劇《亮劍》,也讀過小說《亮劍》。 一說到《亮劍》,馬上就想到了亮劍精神。要理解詮釋亮劍精神,觀看電視劇還不夠,必須看原著。因為電視連續劇《亮劍》,是根據都梁先生所著的同名小說《亮劍》改編而來,僅僅是引用了小說中很小一部分,再加上了其他抗日英雄的故事在里面,雖然這部電視連續劇也釋義了“亮劍”的精神,但那只是都梁先生筆下李云龍“亮劍”精神很小的一部分而已,它不可能完整地釋義都梁先生筆下的主人公李云龍的亮劍精神之所在的。要領會這“亮劍”的精神,還真得看看都梁先生的小說原文才行的。
什么是亮劍精神?在小說的第三章里,作者就用李云龍的嘴,把這“亮劍”的精神給說了出來,原文是:“這才對了,明知是個死,也要寶劍出鞘,這叫亮劍,沒這個勇氣你就別當劍客。倒在對手劍下算不上丟臉,那叫雖敗猶榮,要是不敢亮劍你以后就別在江湖上混啦,咱獨立團不當孬種,鬼子來一個小隊咱亮劍,來一個大隊也照樣亮劍。”作者正是圍繞這“亮劍”精神,從抗日戰爭時期的李云龍,一直寫到了文革期間的李云龍,寫到了寧愿站著死,不愿跪著生的李云龍。
“亮劍”的精神,從小說中可以看出是一種勇于戰斗的精神,是一種敢于與強大的敵人拼搏的精神,是一種勇于抗爭的精神,并不是一昧草莽的表現。“亮劍”指的是一種精神的境界,就是戰略指導思想,而不是戰術性的東西。
讀了都梁先生的這本小說之后,我更深地理解了李云龍這個人物,也明白了李云龍的“亮劍”精神,它其實是一種勇于戰斗的精神,不是那種有勇無謀的戰斗精神,而是有勇有謀的戰斗精神,這種精神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也同樣需要。
《亮劍》小說讀后感600字【二】
兩天來,什么也沒干,硬是把一本570頁的《亮劍》給讀完了。我是那種不怎么太愛讀書的人,可是,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真被它里面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種愛不釋手的感覺。它象一把無情的利劍,深深地扎進了我的心里,讓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李云龍,無愧為一名真正的軍人。他的一生,是坎坷,多災多難,而又賦有傳奇色彩的一生。讀完這本書,我不禁為之動容。這樣的軍人,怎能不值得我們尊敬,崇拜,懷念呢?
參加過黃麻暴動,數次反圍剿,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對臺作戰的他可以稱為是一位資歷很深的老紅軍了。從一名普通戰士逐漸成長為解放軍的高級軍官,他經過了殘酷的戰爭的洗禮。作為一名指揮官,他思想敏銳,處事機敏,當機立斷,身先士卒,英勇果敢。作為一位革命戰士,他勇往直前,義無返顧,有一種大無畏的革命氣概。作為一位軍官,他受到下級官兵的擁戴,領導的器重,對手的尊敬。人生在世,誰能無過,雖然屢犯錯誤,但在原則上是毫不含糊的。他所犯的錯誤,也僅僅是為了他那支隊伍的利益。雖然有點狹隘,但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那樣一個極度動亂的年代,人是很難不犯錯誤的。他那革命的一生,是無愧于他肩上的那顆永久發光的“將星”的。最后身著軍裝飲彈而亡,極顯悲壯,更顯示了他那獨具魅力的軍人本色。他或許就是為戰爭而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