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傷仲永有感3篇
篇一
今天,老師帶領著我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并非書香門弟又非官宦世家的仲永5歲就能作詩。后來,別人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也能立即寫好,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
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仲永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就拉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仲永學習。仲永十二三歲的時候,還可以作詩,但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當了。又過了7年,王安石再次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完全如同常人了。”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賦,勝過許多有才能的人很遠了。仲永最終成為普通人,就是因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他的天賦那樣的高,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況且成為普通人;而那些天賦不高的,又不接受后天教育的人,就會比普通人還不如了。
通過這篇文章我懂得了:
1、我們不要只為了賺錢,作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有長遠的眼光,為孩子長遠發展考慮。并且,要積極努力地引導、鼓勵孩子為了這個目標努力!仲永就是這樣,他的父親不讓他學習,到最后就和普通人一樣了。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情況,有的人小時候,天天不好好學習。而大人對他們的引導、鼓勵也很不夠。比如:他們有的上課看課外書,有的抄作業,有的上課不認真聽講,有的回家總是玩電腦游戲等。長大了他們就會沒有什么好工作。例如:我們鄰居王亮,他小時候比較聰明,但他小時候就不好好學習,經常去網吧玩。后來,比普通人還不如,只能撿破爛為生。
2、 如果后天的教育沒有達到要求,小時候不管學習有多好都沒用。因此,我們更要注重后天所受的教育,我們應該珍惜機會認真學習,主動學習,爭取自己有更大的發展,更好的將來,進而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
3、要更好的達到后天的教育目標,我們需要有堅持不懈、勇往直前、不半途而廢的精神。我們也需要有堅定的毅力,不要受各種各樣的誘惑,主動地、認真地、刻苦地學習。比如:有一次,我回家的路上,我看到有一個大哥哥在認真的背書,雖然周圍不斷有人路過,雖然有各種各樣的噪音不斷發出,雖然有誘人的叫賣聲此起彼伏……但是,他仍不受周圍環境的影響閉著眼睛認真地背書。他就是這樣的人,將來一定有個輝煌的前程。
因此,從現在開始我要努力培養自己有堅定的毅力,對各種誘惑說“不!”并且,我還要認真學習,主動學習,刻苦學習,堅決不要成為下一個仲永。進而,我爭取為社會、為國家做出更大的、更多的貢獻。
篇二
我學中文時就讀過王安石的《傷仲永》,記憶頗深。昨見一朋友,不僅讓我替他惋惜。他的才華聰明在我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是,只是所處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帶給他不利的因素過多,導致這位有才華的年輕人現在這樣。我很惋惜他,但無能為力,大有王安石傷仲永之心。是的,命運在自己的手里,有時也不好把握。但愿這位朋友能夠發揮自己的長處,做一個不平凡的人。下面是王安石的傷仲永原文和譯文: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篇三
對王安石來說,《傷仲永》肯定算不上什么重要的作品。這是因為,王安石之所以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多是憑他那邏輯嚴密,辨理深透,語言精練的政論文。文章于王安石不是自娛自樂的雅事,而是推行新法,富國強兵的利器。《傷仲永》里不見一點政治家的大話題,大氣魄,大胸懷,倒像是一位賦閑在家的老人,悠然地坐在夕陽下,把外孫攬在懷里,幽幽地講起了自己兒時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帶些神秘色彩的故事是最容易吸引孩子的。故事一開場最誘人的有兩句。一句是“未嘗識書具”,一句是“即書詩四句”。這叫什么?這就叫不學而能!方仲永再聰明,也不可能天生就斷文識字,能書善詩呀!這不明擺著是講故事,哄小孩兒嘛!可是一考證故事里的三個細節,就覺得這件事不是“逗你玩”這么簡單。
第一個細節是“金溪”。王安石的故事真有金溪這個地方嗎?一查,真有。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臨川就是現在的撫州市。王安石的家鄉東鄉縣與金溪縣同屬撫州。所以,王安石與方仲永的同鄉關系,不是姑妄言之。
第二個細節是“明道”。“明道”是宋仁宗趙禎用過的一個年號。這個年號只用了兩年——公元1032年為明道元年,1033年為明道二年,到 1034年就改為景祐元年了 。王安石出生于1021年,到明道年間,他正好是十一二歲。明道年間王安石在舅舅家第一次見到方仲永時,方仲永也就是十二三歲。如果真有仲永其人,那么王安石應該是聽著神童的“神話”長大的,所以王安石說“余聞之也久”。不過,經過明道年的這次見面,籠罩在方仲永身上的光環已經開始消褪了。連并非“神童” 的王安石也覺得仲永不過如此。
第三個細節是“揚州”。王安石說“又七年,還自揚州”。慶歷二年(1042年),王安石以進士第四名的身份任揚州節度判官廳公事。這個時間,距明道年間,也就是八九年的時間。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作者很可能在多年后記述往事,不小心把八九年或更久一些,誤記成了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