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讀后感
對愛情的要素分析,愛情中幾個不可或缺的基礎因素(或者說是感情):關心、責任心、尊重、了解。在每一份愛心中,回味一下都有四者的存在,正是這四種愛的元素,締造了人類愛的基調,使社會生活呈現出多姿多彩;愛的這四個元素也是每個人在內心衡量自身愛的能力、感受愛的能力的無形標尺,人性的圓滿、愛情的獲得和維持都必須始終有各元素的參與和結合。這四者其實是一個理想的人本主義學者在對人文精神的一次綜合訴求。
在書中,作者不僅從自己專屬的心理學來分析愛情,而進一步闡明了社會意識形態對個人愛情具有滲透、影響和調節的作用。人類社會發端以來,人從本質意義上來講都是社會中的一分子,所以愛情作為一種人與人的關系形態,就不再是簡單的心理學范疇,故而作者在分析愛的時候需要引入當時的社會發展形態、社會意識形態。這種思想就是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式的、純粹的分析學派最大的區別。
在行文基調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全書的字里行間充滿了濃厚的古典主義元素。對愛的原始淵源的考察讓我置身于古典主義的神奇海洋,對我來說是一次很好的西方美學的洗禮和熏陶。比如倫理學范疇中愛情與個人羞恥的那一段論述就把西方宗教學觀念引入進來,從伊甸園寓言中的亞當和夏娃因初嘗智慧之果而萌生的疏離感和羞辱感,講到上帝對人類父權式的不容置疑和置否的愛,講到上帝讓約拿去尼尼微為其宣示神諭的故事……。所以閱讀本書收獲的不僅是心理學知識,還能得到大量的古典文藝方面的滋養。作者能綜合諸人文學科的功力,特別是作者深厚的理論實力和人文素養更是讓我從心底里欽佩這位心理學大師的風范和廣博學識。沉浸在字里行間,作者就仿佛是與一個智者作了一次精彩的美學對話,醉心于每一行甚至每一個文字的同時,給人持久的回味和靈魂的凈化,閱讀的愉悅莫過于此吧!
最可貴之處,不在于書本能為每個讀者切實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而是通過對愛的闡發矯正現代人心底對愛的誤認,讓人們重新拾起愛的關懷,重建對于愛的信心。這一點是我讀過本書后最大的收獲。
當然,任何書都有局限性,本書的美中不足之處是作者對現代愛情困局的解說只是引出了一個頭,在闡釋問題的更深層次原因方面分析得不夠透徹和詳盡。囿于社會主義的角度來理解當代愛的缺失,可能比較武斷,弗羅姆只指出資本主義中人的異化以及愛與性的分離是當今資本主義世界中愛面臨全面危機的主要原因,但我個人認為愛并不是一個意識形態差別或種族差別的而特有的問題,有人類社會不斷發展的存在、有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沖突存在,就會有愛的問題的發生。愛是人類始終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將始終伴隨著人類文明的各個腳步。同時,在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法時,本書顯得特別單薄,沒有提出有創見性的、前瞻性的措施和手段。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一點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