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你在為誰讀書》有感
(王志杰)
前些天,我拿到了《你在為誰讀書》這本書,看完封面和序言,我的內心就已經開始熱血沸騰,讀完后,更是受益匪淺。
我一定好好學習,下次考出好成績。這是許多人考試失利后訴說出的一句話,可不付諸與行動又有什么用呢?你在為誰讀書?這個問題看起來淺顯易懂,真正理解的人又有多少。讀書很苦,讀書很累,讀書很無味。這是書中序言第一段,慢慢閱讀后面的內容,我發現了許多自己的不足,與后面的主人公楊略非常相似,我在學習上是屬于半主動的,有時還會拖延。序言中講了四類人,卓越的人,做事是自主的,他除了完成分內的事,一切有益的事也會孜孜不倦的去做,因為他有理想,有使命感。而我對比了自己,只能處在普通人的行列。
看到后面,書中的一句話又給了我新的方向——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將成為那樣的人!這一章通過幾個歷史人物翻天覆地的變化,完美地詮釋了這句話。我從中感悟到:一個沒有理想的人,就像一只無頭蒼蠅,天天東奔西走,顯得充實忙碌,但最后卻一事無成,平庸地度過一生。我覺得在自己的一生中,總該做些事情,崇高的志向除了為我們指明方向,增大潛能外,還有很多好處,有一個遠大的理想吸引著我,所以我現在所為實現理想而做的事情也就顯得更有意義。我們讀書,也應該這樣,我們是為自己而讀書,有了理想和目標,就一定會成功!
自信是心中抱著堅定的希望和信念走向偉大榮譽之路的感情。一個人即使擁有超群的智慧,但他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敢去嘗試,也不會成大業。在學習上也是如此,如果不相信自己,遇到困難總是逃避退縮,也不會有所收獲。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忽略,耽誤,丟失了機遇。對自己充滿信心,即使你不是很優秀,但也會活的很陽光,很快樂,與其相信那些迷茫的錯覺,不如相信自己的感受。
十四五歲的年紀,許多人因為成績差而對前途充滿悲觀,但現實并非如此,書中的故事令我豁然開朗。對于一件自己無力完成的事情,有這樣兩種人,一種知道不能完成仍盡全力去完成,而另一種明知做不好卻只投入80%的精力,勉強做完。他們長時間后的命運是完全不同的,就好比我們的成績,這次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90分,盡了全力只得了89分,可過了一年,我們途中一直竭盡全力地學習,不去埋怨辛苦和疲憊,突破了90分,得到了120分。而前面所說到的另一種人仍然還是85分,所以,我們現在努力,并不晚。
《你在為誰讀書》這本書,使我學到了很多,用上面這些語言難以概括,我會向自己心中的目標不斷努力,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我是在為自己的未來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