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guī)讀后感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
讀完《弟子規(guī)》,突然想起我所認識的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
對于他我是很有印象的.因為小時候去他的家里玩時,記得門邊一張紙上寫有一些家訓,不記得更多了,只記得一句"清晨即起,灑掃廳除".他還會諸葛亮巧連神算的,據(jù)說.如今九十五歲高齡的他,依然行走自如,與小兒子家一同生活.小兒子孝順體貼,這讓我備生感慨.
今日再看這位老人時,突然覺得在教育子女方面,他是多么成功啊.
時下,人們感慨頗多的是,孩子們越來越少禮貌了,同行進屋時有幾個還懂得要讓長者先行的,吃飯時還有幾個知道讓父母居坐再吃的,不再有人鄙薄,而是司空見慣.對父母高聲頂撞者更是屢見不鮮.
我們丟失了我們許多傳統(tǒng)中美好的東西,卻把朋友式的關(guān)系扭曲成沒有禮貌教養(yǎng).要知道,個性的張揚并不等于德行的弱化。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意思是:在制定讀書計劃的時候,不妨寬松一些,實際執(zhí)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zhí)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積月累的功夫深了。原來窒礙不通,困頓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這段文字好像在講述關(guān)于制定讀書計劃的方法及后果的事情,但如果細細品味下去,這句話說得是不是應(yīng)該在讀書的時候抓緊時間,不要胡思亂想,要專心致志?答案很明確:是。但又如何抓緊時間呢?
書非借不能讀也。如果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認真地讀,不會抓緊時間去讀,而反之,如果這本書是借來的,你的心理暗示就會告訴你:這是借來的,是要還的,要抓緊讀,自然而然就會提高閱讀效率。這樣的結(jié)果往往是把自己買來的書束之高閣,上面布滿灰塵,這難道是正確的嗎?還有許多同學遇到困難就“不假思索”地去問別人,這也是不好的習慣,應(yīng)該“遇惑而思,不得則問”。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只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
真的,我覺得不只是一陣國學熱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傳統(tǒng)中確有許多精華是萬不可棄的財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