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號》觀后感
還記得那首《我心永恒》嗎?它伴隨著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唱了十幾年,打動了多少觀眾的心,今年的四月十號,當我們再一次重溫經典的時候,或許更成熟的我們被打動的不僅僅是劇情,而是劇情后更巧妙的構思。
電影的開頭并不是直接從19xx年開始講起,而是將一切的懸念都歸結在一幅帶著海洋之心項鏈的女子的畫中,那么這個女子是誰?那條海洋之心的項鏈現在又在哪?這幅畫的背后是不是還隱藏著一段秘密?相信剛開始看的觀眾都會發出這樣的疑惑,而人們的興趣也就此激發起來。類比作文,當我們在寫故事開頭的時候總是糾結于如何既自然又富有懸念感的開始向讀者敘述這段故事,如果直接開始寫,多多少少吸引不了讀者的眼光,于是很多同學都采用倒敘,以人物的對話為開頭,當然這也是很好的方法,但是從這部電影中,我們也多學會了一種方法,即將懸念集中于故事當中的某一個物品或某一個人,以他為切入點,引入故事,而讀者的興趣也自然而然的被引發出來。
一個好的開頭還需要一個好的結尾來呼應,八十四年后的露絲微笑著夢到她和杰克進入了婚禮的殿堂,似乎象征著他們永不沉沒的愛情,這“最后一分鐘營救”引起了觀眾的興奮感,對他們的愛情產生了美好的想象。所以當我們在寫小說的時候,要想結尾能吸引人,一定要注意它能讓讀者有自己的想象,或許是對一個道理的深思,一個對未來的想象,才能使文章不顯得頭重腳輕。
值得關注的另一個要點,也是電影非常打動人的地方,就是人們在災難時各自做出的表現——船長來到了駕駛室,和他的工作崗位一起沉入大海;小提琴手們將奏樂一直持續到最后一刻;造船的人在教堂里對著神懺悔自己的錯誤;一個母親平靜的為兩個孩子講著最后的故事;一對老夫妻在災難來臨之前緊緊的擁抱在一起,接受死亡對他們的考驗……他們雖然都不是主人公,但是這細微的描寫很好的打到了渲染氣氛的作用。當我們在寫小說時,僅僅抓住主人公,或許文章會顯得有點乏味,而如果對周圍的人也進行稍稍的描寫,既可以渲染環境又可以達到襯托主人公的效果。注意,只是“稍稍的描寫”,或許一個動作就可以達到預想的效果,而長篇大論反而會讓文章顯得沒有重點,突出不了主人公,詳略結合,才能使文章更加出色。
相信藝術和文學是共通的。精彩的電影不但讓我們感動于劇情,更驚嘆于構思;文學的思維不但讓我們從書本中學到語文,也能從藝術中發現語文。從電影到文學,我們收獲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