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爐上的湖泊》讀后感
說到《火爐上的湖泊》這個標題,我就想起小時候姑姑貌似給我講過,故事的大意模模糊糊的記著,當時我看到這個標題,就斬釘截鐵的買下這本書,津津有味的讀著,雖然有些地方我讀不懂,但是我還是頗有感觸……
看慣寒來暑往,人生無常,卻執著于生死,信仰的辯證,是《我與地壇》的立意所在。或者沒有人比史鐵生更能體會生命的荒涼與溫暖了,正如他曾經日日前往地壇,不斷天問于仰俯之間。而在《火爐上的湖泊》最后,于堅神出天外,看著屈原的靈魂,在藍色的暴雨中呼號,這就是詩人的筆意……張清華是學者,也是詩人,其散文蘊著思于激情。曲折林中的路上,是荷爾德林與蘭波的魅影。身不由己的浪漫情懷令他夜夜“夢巴黎”。一個有座鐵塔的城市成就他的《巴黎夢》。《聽聽那冷雨》黨源自李煜的《浪淘沙》。心念舊國的憂愁中,卻有著布衣王侯的驕傲。詩人余光中。也是一個文人。至于余光中的《鄉關何處》既是思鄉又是懷舊,縱橫。。氣度不凡,卻與余光中的散文同出一脈:鄉關何處?且聽聽那冷雨。
向學者讀書一樣,畫家談其畫室,也算當行本色。《我的畫室》就像在說陳丹青的生活。畫室是畫家的世界,失去畫室就像世界末日。之后?之后,繪畫、生活依舊。就像的讀書人一樣,真的畫家,畫畫就是生活本身。至于在哪里畫,其實沒什么要緊的。
有一種美麗,單薄卻尖銳,短暫而悠長。是的,我說的是青春。那樣的日子,就像沼澤的春天,所有的東西都在發芽,都在流淌,都在驚慌失措的生長。熱烈又憂傷,敏感又遲鈍。愉悅又痛苦,熱愛旅行更向往私奔,世界在腳下又在別處。這就是《月圓之夜及其他》張悅然的自敘傳。如果看過那些電影——《阿飛正傳》、《春光乍泄》、《青春殘酷物語》,就知道張悅然來自何處,那是一個破碎如斯的我世界,一個每天都在發生的我青春。《破碎的美麗》是凡人的故事,在喬葉看來,生命從不是完整如花,而是破碎如花。往事越千年,輕輕墜落案頭間,就是素素的《村莊》——一個女人的也是所有女人的村莊。夜奔的張悅然、破碎的喬葉、思古的素素,以語言為帆,從一個村莊漂向另一個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