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競選州長》有感
雖然以前聽語文老師講過這篇小說的大意,但是我總希望能夠親自看一看。在這個暑假中,我終于如愿以償,讀了《競選州長》。它同樣是馬克·吐溫的一篇“諷刺之作”。
馬克·吐溫是一個名聲不錯的獨立黨的紐約州州長的候選人,與斯圖阿特·伍德福“先生”和約翰·霍夫曼“先生”競選。稱他們為“先生”已經是夠瞧得起他們了,因為他們近幾年來已經犯下了各種可恥的罪行!從這點上看,馬克·吐溫對于這次競選可是勝券在握了,因為他擁有實實在在的清清白白的名譽?墒牵惶煸绮,馬克·吐溫在報紙上發現了一段使他從來都沒有那么吃驚過的消息:1863年,在交趾支那的瓦卡瓦克,有34名證人證明馬克·吐溫先生犯有偽證罪,企圖侵占一小塊香蕉種植地,那是當地一位窮寡婦和她那群孤兒靠著活命的唯一資源!他頓時被弄得“神經錯亂,不知所措地過了一天”!結果這家報紙一提到他,唯一的稱呼就是“無恥的偽證造假者吐溫”。可憐的馬克·吐溫!
他的氣還沒有完全消掉,接二連三的報紙卻又把他污蔑為“偽證犯”、“盜尸犯”、“酒瘋子”、“舞弊分子”、“訛詐犯”……匿名消息紛至沓來,這不用猜也可以知道,這都是上面提到過的那兩位“先生”的詭計!更有一個最最荒謬的消息傳來:九個不同膚色、剛學會走路的小孩沖上來叫馬克·吐溫“爸爸”!最后,馬克·吐溫不得不放棄競選,因為他完全夠不上競選紐約州州長的條件。
競選紐約州州長的基本條件是什么?它們是:邪惡、陰險、狡猾。這就是黨派的斗爭,這就是舊社會。當然,小說畢竟是小說,夸張也畢竟是夸張。美國的黨派斗爭還未曾如此,但小說也不是空穴來風,黨派斗爭的不合理也確實存在。
想當初中國古代君王制的社會里,后宮之爭更是數不勝數,可是,沒有一個能夠真真正正地笑到最后。當今的社會也是一片亂象,為了一個“權”字團團轉,送禮賄賂更是成了一種“風尚”。即使改朝換代沒有了戰爭,即使有一系列不變的法律,有完善的機制,在權力的爭奪中仍是不擇手段。這就是民主?這根本就是人類的自私。
拋開所有的顧慮,當人們面對功名利祿、名譽地位,又會如何去爭取?是更加不擇手段、損人利己,還是以自身的清白而得之?這就取決于一個人的思想。一個惡貫滿盈、陰險狡詐的人,一定會選擇前者;而一個兩袖清風、一塵不染的人,也一定會選擇后者吧。
幽默令人笑,但未必是開懷大笑。有時總覺得非一笑而過。馬克·吐溫的作品表面幽默輕松,但字字句句都是尖針般的諷刺,實在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