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壯志
豪情壯志 煙雨平生
——讀林語堂《蘇東坡傳》
南航附中 高二(3)班 陸榮
對于那個嘆詠大江東去的豪放英雄,那個低吟腸斷短松岡的深情文人,那個不棲寒枝的孤傲政客,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淡泊隱士,林語堂先生在字里行間都流露了崇拜與惺惺相惜,所以,他用筆桿描摹出了這樣一個東坡——滿懷豪情壯志,卻只能煙雨平生。
前期的東坡,還沒歷經(jīng)艱難的考驗,有著光耀的才華,敢同日月爭輝。敢同當(dāng)權(quán)者直言,爭論時弊。被貶黃州,他才情升華,仿佛涅槃的鳳凰,浴血重生。那首激蕩千古的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也在這里橫空出世了,他的豪放與豁達(dá)也在這里噴涌而出。
可以說,非宋朝不能孕育這樣的東坡,也非東坡不能升華宋朝。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在蘇東坡四十四年的政治生涯中,“穿林打葉聲”不絕于耳,指責(zé)誹謗不離于身,而他始終以光風(fēng)霽月的胸懷,爭理不爭利,低吟淺唱自在前行。這一走,便是從青春年少走到兩鬢斑白,從西部邊陲走到東南海疆,從“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走到“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
可即使如此,蘇東坡仍不改豪放本性,黃州的赤壁,因他的一嘆三詠而流傳至今;嶺南的偏遠(yuǎn),他也苦中作樂,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引起多少人對嶺南的向往。
但這不是整個蘇東坡。
他不僅只是個豪放的英雄,還是個生活的藝術(shù)家。
讀蘇東坡,我不禁想起沈繼光先生的一句話:“在直面人生中,不沉淪于驕傲、詭計和謊言,以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做今天的事情。”這應(yīng)該是東坡精神的貼切寫照之一。
他快樂且無所畏懼,天真爛漫卻至死不渝。我想這也是林語堂先生以《thy gay genius》為書名的原因吧。
與家人在一起,他唱著“船頭研鮮細(xì)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與朋友在一起,他輕吟“游甕已妝吳榜穩(wěn),舞衫初試岳羅新”;與百姓在一起,他感嘆“農(nóng)夫輟耒女廢筐,白衣仙人在高堂”。
他在著書立說中,去除自己桀驁不馴的傲氣,養(yǎng)成穩(wěn)健平和的正氣;他在與百姓的交往中,去除自己尖酸刻薄的小家子氣,養(yǎng)成虛懷若谷的大氣;他在耕種自濟的勞動中,去除自己多愁善感的文人氣,養(yǎng)成剛毅堅強的丈夫氣。
可,這也不是整個蘇軾。
當(dāng)理想照進現(xiàn)實,一般人的愁苦已不必說,更何況是這樣一個“不已一身之禍福,易其憂國之心”的政客呢?
數(shù)遭貶斥,他掩飾不住內(nèi)心的寂寥,傾訴不盡“高處不勝寒”的蒼涼,只得默默承受“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孤寂。在鬢發(fā)幾百之際,故人不在,內(nèi)心的寂寥,無人傾訴。
報國無力,他感嘆“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他自我安慰“蝸角虛名,蠅頭微利,算來著甚干忙”,他更加豁達(dá)“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酒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可,這也不是整個蘇軾……
正如林語堂書中所說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