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廣告
若是外國華僑讀了這個題目,絕對不會把這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詞聯系在一起。但如果是國人那就早已無人稱奇,因為成語嫁給了廣告!
國內是最先運用“成語”作為廣告詞的。走在街上,鋪天蓋地的廣告牌、宣傳單、招牌上已悄悄用上了人們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稱譽。移花接木,“篡改”蘊含精深,凝聚古人智慧的成語,卻毫不汗顏。當然,最終的受害者還是我們中小學生。
北京舉行過這樣一個測試。讓一群中小學生寫出30個容易跟廣告詞而混淆的成語。測試的結果令人吃驚,竟沒有一個完全正確!有什么“咳”不容緩,什么“騎”樂無窮,什么以“網”情深,什么隨心所“浴”。商家儼然不知道,自己已給五千年燦爛繪畫抹了黑。如此這般偷梁換柱,而中小學生又對此記憶傳播,可該怎么辦?
有人認為:這樣移花接木似乎沒什么不可以,皆有了成語的“知名度”,對此進行“加工”,既廣而告之,又方便極易,而且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信息,一舉幾得,何樂而不為?這種說法其實不然,廣告貴在新意,追求的是新時代語言、文化的特色。可是對中國成語進行侮辱,并自認為高明,中國豐富的語言就會葬送在無聊的廣告之中了。
廣告家們,商家們,你們氳皆謖庋撓貿捎锘岵裁囪?
重后果嗎?將來,昔日錯度成語的中小學生已成為新世紀工作的人們,但錯誤的成語也在他們心里扎下了根。醫生錯用成語,導致兵員傷亡;消防隊員錯用成語,輕則出丑,重則血的教訓;市長錯用成語,可能會使農民年年顆粒無收……后果真是不堪設想。但是,還在繼續篡改成語的人,你們在干什么?
想到這些后果卻無動于衷,是一個人道德、素質問題的根本。
文化集成傳播的第一層要義,首先是準確。與其讓成語嫁給廣告,被蓋的缺胳膊斷腿又無處訴苦,不如現在開始改用正確、健康的廣告語。別把用在戰爭上的三十六計中的“偷梁換柱”用在了廣告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