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走親訪友作文400字
春節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大家不妨來看看小編推送的走親訪友的記事作文,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走親訪友的記事作文(一)
過年,最大的愿望和樂趣就是親友團聚,享受親情和友惰帶來的歡樂。試想,如果親友之間連過年都不團聚一次,長年累月互相不走動、不來往,彼此之間的親情友惰還能長久保留嗎?
退休五年多來,幾乎每年年三十晚上和上海親家團聚,兩家老少三代十來個親人一起吃年夜飯。前兩次由大女婿預訂在飯店吃,花了不少錢,菜肴也不錯,省勁簡單,但總覺得缺少那種熱熱鬧鬧、親如一家的氛圍。后來,女婿建議改在家里吃。我家住房比親家寬敞,理所當然在我家聚餐。
今年過年更是人多熱鬧,二女兒帶著小外孫豆豆從北京飛抵上海,回家過年。年三十上午,我們提前熬了一鍋排骨湯,準備好了薺菜肉餡,等到大女婿開車把他父母、弟弟、弟媳和小侄女接來,便一起動手包餛飩,邊包邊下邊吃。
午餐后,女兒陪我們和親家母一起打麻將,親家公老陳在廚房里忙著準備年夜飯。大女婿再三勸他爸去玩麻將,由他下廚,可他爸很倔,非要親手掌勺才放心。在家里,買淘炒洗全由他一人承擔,也許忙慣了,歇下來反而不自然。幾個小時后,雞鴨魚肉大明蝦、螃蟹蛤蚧素什錦以及各種新鮮蔬菜擺滿餐桌,熱氣騰騰,香味撲鼻。大家圍桌而坐,高高興興,說說笑笑,品嘗美味佳肴,洋溢著一派友好祥和的喜慶氣氛。我從書房里拿來數碼相機,錄下了這難忘的一刻,留作紀念。吃完年夜飯,大家都要爭著收拾碗筷飯桌,我忙說:“老陳負責烹飪,我負責洗碗,誰也不要插手。你們都去看春晚電視吧!”
大年初一,體弱多病的老伴炒了幾樣拿手好菜,加上剩菜,叫大女兒一家三口來家里共進晚餐。一家人歡聚一堂,邊吃邊聊,其樂融融。
年初二和年初四,帶著女兒、女婿和外孫分別去妻弟全山和妻妹蓮英家作客,都是在提前預訂的飯店包廂里聚餐。臨別時商定,三月七日妻妹蓮萍五十歲生日時請客,我們定於“五一”宴請他們。
年初三,在中央電視臺工作的二女婿小王值完班顧不上休息,乘飛機趕來上海探親過年。大女兒帶著我們老倆口和二女兒、小外孫,驅車去機場接小王。隨后馬不停蹄直奔浦東航頭鎮,看望年邁的老爸老媽,給二老拜年。除了大弟在南匯中心醫院值班外,其余三個弟妹都來了。四世同堂,兩桌家宴,歡聲笑語,共進午餐,其樂無窮。慈祥的老母親依偎在我身旁,雙手撫摸著我花白頭發,喃喃自語。一股暖流涌上心頭,禁不住熱淚盈眶,情溢于表。臨走時,父母弟妹站在河邊路旁,戀戀不舍地揮手告別,直至我們驅車漸漸遠去。
年初六,二女兒、女婿帶著小外孫豆豆乘飛機回北京了。家里恢復了往日的寧靜。剛休息兩天,年初八,去看望老友夏鶴芬、陳玲芳夫婦。在他們家,遇到老友吳其昌、薛春林、張月琴、陸靜鳳,還有老唐夫婦,都是六十年代支邊進疆的上海老知青。陳玲芳身患類風濕關節炎,下身癱瘓,行動不便,生話不能自理,全靠老夏一人照料,多年來一直呆在家里,下不了樓。我們這些交往幾十年的老朋友幾乎每年都要去看望一兩次。
年初七,我們這些上海支邊老知青、老朋友應邀去薛春林家聚會。小薛從新疆伊犁調到寧波工作,退休后賣掉寧波住房,在上海買了一套二居室,葉落歸根,回滬定居。舊房裝修一新,雖不寬敞,卻整潔溫馨,我們祝賀他喬遷之喜,更希望他能找到一個知心老伴,相依相陪,白頭偕老。小薛廚藝不錯,獨自下廚,備了一桌好菜,味道不錯,還拿出兩瓶伊犁特曲招待我們。老友聚餐,談笑風生,劃拳飲酒,暢杯盡興,十分快活。
走親訪友的記事作文(二)
“正月里過新年,親朋好友真高興,大家見面道恭喜。恭喜您好運道,多財多子,快樂又安康……”您一定非常熟悉鄧麗君的這首《小拜年》吧,寫的就是新春拜年的情景。今天是正月初十,年的歡樂氣息還在喜悅的氛圍中延續著,我也加入了走親訪友的行列,于新年的喜慶中拜訪親朋。
春節,中國人的盛大節日,四海同喜、五湖同樂的日子。一串串鞭炮在人們手中點燃,聲音震耳欲聾,煙花四處飛濺,仿佛要把每一個祝福送到千家萬戶,一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噼里啪啦,熱鬧非凡。天上是五顏六色的火花結成彩,地上是萬萬千千的燈火一片紅。這樣的情景自然會讓我想起那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來。在熱鬧的爆竹聲中,送走了難忘的舊歲,送來了歡樂的新年。
鼠年這個春節,初八之前的幾天我一直守在家里,沒有走親也沒有訪友。今年,我家是一個大家“聚”點,婆婆、生母都在我家過年,直到初九才都各自回家。人類一向是戀家的動物,中國人尤其是。因為家連著燈火,這萬家燈火驅走夜晚的黑暗,總有一盞燈留給風雪夜歸人。我的這盞燈永遠留給我遠在海外的女兒。幾天來,我的家里一直是人來客往,因為有老人在我家,所以無論是婆家的還是娘家的兄弟姐妹都聚在了我家。雖然如此,我的心里還是因有一份遙遠的牽掛而有些不愉悅的影子,牽掛和思念一直在我的心底萌動。過年,人們走親訪友,去親人家里吃一餐飯,然后和親人一起聊聊家常,顯得其樂融融。
年年如此,一到春節,缺不了走親訪友,這也是中國的民俗。民俗是歷史積淀的時尚,時尚是與時俱進的民俗。春節對于中國人來說,如同圣誕節對于歐美人,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春節,更是走親訪友的最佳時機,也是春節休假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過年拜年或者說走親訪友,一般是從大年初二開始的。過去的一年,人們為了生活忙得不可開交,就是親戚,也很少往來。為了維系這份親情友情,一到初二,人們便開始走親戚串朋友,藉此聯絡親情友情,送去彼此美好的祝福。初十以前基本上都是走親戚,十五前后才開始訪友。過去流行拜年不拜初七、八,臭豆腐亂豆芽。如今有了冰箱,這一說也就隨之而消失了。
我們這里有句話“正月里都是年”,就是說,正月都可以去各個親戚家拜年,給長輩、給師長、給領導們拜年。因此,不光是初五,基本上初十以前都是走親戚拜年的日子,真要是說整個正月都可以拜年,確實有些夸張了。“來而不往非禮也”,中國人是講究禮尚往來的,尤其在過年的時候親友之間要互相走訪拜年。這不,過年忙到初八,我從昨天才開始走親訪友。今天上午見了幾個朋友,到現在為止我的朋友還有沒見面的,只是手機拜年了,網上問候了。見過的幾個朋友,我問“春節過的怎么樣?”多數都以“老樣子”完成了對我的答話。
在人們的腦海里:春節是個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只是一種習俗,人們只需要遵照這樣的習俗,在人們的身上似乎只剩下了表面。去拜訪一下某人吧,這或許是他們認為這是習俗的一部分,那種敬意雖有,卻沒有一種真情實感。這樣的感覺我也有,許多時候為了面子,為了應酬,不拜訪不好,去拜訪純屬是無奈和應付。這樣的時候,更留戀和懷念小時候過年時的情景,如今時過境遷,城市越來越大,高樓越來越高,但是人心卻越來越遠。所以,現在的走親訪友太多時候讓人感覺到的是年味淡了,親情淡了,友情淡了,鄉情更淡……
記得以前過春節的時候,去串門的情景。大家以各種形式的串門,向家人、親友、鄰里表達問候,與此同時也會打開自家的大門,接納鄰居、親友的新春祝福,多祥和,多熱鬧呀!小時候去舅舅家拜年,當我和父母從舅舅家返還的時候,舅舅總是要將我和父母送到車站。車開了,他才會一個人朝家中走,我似乎都是在車上看到他憨厚的背影。我猜想,他一個人在歸途中,應該是在回憶一天與我們度過的精彩片斷。那時沒有人會打擾他,一個人靜靜的回憶,嘴角還是略微仰起,一種幸福的樣子。我感受到那股暖流是永遠退不去的潮水,在心中蕩漾的微波也在歡笑。沒有禮尚往來的思想,只是“想去看看”,一種內心深處的欲望,這就夠了,而且真正擁有了親情。
現在過年遠遠不象小時候那樣有意義,年味越來越淡了,很多習俗成為了一種流于表面的形式。過年給我的感覺,一個字,累!春節走親訪友,無論是走親戚的拜訪,還是禮節性的拜訪,也無論感謝性的拜訪,或者是串門式的拜訪,這些情的互動來源于一個“聚”字。一個“聚”字在中國人的心中纏繞了幾千年,“聚”當然是美好的,深含了一份骨肉親情和鄉土情結。漂泊在外、背井離鄉到底令人心酸。引申開來,“聚”或許還包括了孝敬老人、多子孫是福和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不管怎樣,春節作為古老的傳統節日,總還是一樣的要過,老家也還是一樣的要回,親朋之間也還是一樣的要走動。累歸累,春節和親友們團聚,拉拉家常,說說知心話,敘敘親情友情,感到十分溫馨,也覺得非常開心、快樂。
年,過的是什么?也許是中華民族的習俗吧,我們這地方,過年就是走親戚,許多平常不太走動的親戚,到了春節這幾天,都得輪番走一遭。實際親戚間的走動,不在乎禮物的多少。雖然說親戚有遠近,朋友有厚薄,但我更崇尚那句“是親就有三分向,是火就熱炕”的俗語。其實,過年不是吃飯喝酒、串親戚,而是尋找團圓,享受快樂。累并快樂著。過年的感覺不錯!假如沒有年,我們的心一定會更累。因為,那樣我們的生活就會失去節奏,親情、友情、愛情,就沒有一個充分釋放的平臺?梢哉f:過年走親訪友,算得上是真正的“情的互動”。
過年走親訪友,讓人感覺到了一份情感世界帶給我的溫暖,生活中如此,網絡中亦是如此。無論是現實中還是網絡里,廣泛的情感世界,在新春到來的時候,也給所有人帶來問候和祝福,就如鄧麗君《小拜年》中唱的“正月里過新年,親朋好友真高興,大家見面道恭喜。恭喜您好運道,多財多子,快樂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