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在我身邊
幸福在哪里?朋友啊告訴你:
它不在柳蔭下,也不在溫室里。
它在辛勤的工作中,它在艱苦的勞動里。
啊,幸福就在你晶瑩的汗水里!
啊,幸福就在你晶瑩的汗水里……
這是一首上世紀八十年代流行的歌曲,它告訴我們幸福在哪里。依我說呀,幸福就在我身邊……
聽爺爺說,他小時候兄弟姐妹七人連同他們父母住在一個不滿40平方米磚木結構的老房子里。最擠的時候家中六口人睡在同一張床上,那床冬天下面是篾席,上面是很破舊的薄棉被。平日里,“衣袖作米甕、手掌當鹽盅”,吃了上餐沒下頓。他小時候就吃遍了山中人們能吃的草根子、野果子。太爺爺為了養活他們兄弟姐妹,不得已常年幫人家當挑夫、打小工。那時候太爺爺經常挑山核桃、小豬到余杭,然后再挑咸鹽或糧食、布匹回鄉。民謠說:“不慌不忙,三天到余杭”,100多斤的擔子來回挑著要走六天,這一路的艱辛可想而知。可六天的工錢換來全家人也就個把星期的口糧。在這樣環境的家庭里成長的孩子,我爺爺又排行老二,小時候就沒錢上過學。到十多歲后,要砍柴、放牛、幫助他父母干農活、照看弟妹,就更沒機會進校門了。
聽爸爸說,他雖“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但他小時候的生活條件相當艱苦。爸爸讀書的年代還是大集體,爺爺奶奶早出晚歸才掙三四毛錢,一年忙到頭還不夠全家四口人的口糧。爺爺、奶奶身體都不好,特別是奶奶有慢性病纏身,常年服藥不斷。家庭收入少,時常借錢度日。那時候讀書費用盡管不多,但還靠爺爺挑擔才能賺得;有時爸爸兄弟倆買本書、買支筆的錢還要賣掉家中僅有的幾個雞蛋才能換得。因為家窮,爸爸讀書十多年從沒買過新書包,沒花過零用錢;過年也從沒拿到父母給的壓歲錢,只拿到過兩次臨安工作的伯父給的共四角壓歲錢,其中有張兩角紙幣當時舍不得用保存至今整整36年(現成了紀念品)。爸爸小學、初中的學習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也因家庭困難,沒能讀上高中、進入大學。為減輕家庭負擔,就直接考了中專,畢業后參加工作。
我出生、成長在二十一世紀,從小被爸爸、媽媽寵著、愛著、呵護著,生活過得無憂無慮。平時想吃什么,不懂廚藝的媽媽就想著法子去學做給我吃;只要我喜歡的書籍、學習用品,過日子向來節儉的老爸毫不吝惜替我購買。前年,姐姐考上高中,為了讓姐姐安心、全心投入學習,媽媽來縣城做了陪讀,順便也將我從山溝里帶到條件優越的縣城實驗小學讀書。XX年11月,爸爸媽媽又不惜借貸近20萬元購了一套二手房,為我們姐妹倆創造了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
今昔對比,真讓人感慨萬千。你說,幸福是不是在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