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恒等式
打開記憶的寶盒,有一顆珍珠最為閃亮,它是一個講述成功,充滿哲理的恒等式:失敗+信心+努力=成功。對于這個恒等式,我有深刻的理解。我在班上數學成績不錯,常常名列前茅。四年級暑假,爸爸給我報了一個書人教育的奧數培訓班。我想:真是小菜一碟,奧數有什么難的?上課時,我覺得比較簡單,老師講的我基本上都能聽懂,課后作業也做得不錯。但是,我只掌握了一點皮毛,深層的知識還是沒有領悟,不能做到舉一反三。培訓結束后的考試我考得一塌糊涂——只得了70分,剛及格,面臨被淘汰的邊緣。我像一只斗敗的公雞一樣,到哪兒都低著頭,打不起精神。我嘆著氣對爸爸說:“爸爸,我不想上了,奧數太難了,我是不可能學會的!下學期咱不報了!”爸爸摸著我的頭,慈愛地對我說:“孩子啊,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信心,并不再去努力!所以振作起來用行動告訴失。‘我不怕你!’”我領悟地點了點頭,灰心和氣餒變成了信心和行動。五年級時爸爸又給我報了春季的奧數班。我開始努力了。我上課更加認真聽講,不會的題課上弄懂它,課后抓緊時間做作業。有一次,我正在做奧數題,有一題我想了半天還是做不出來。題目是這樣的:某小隊參加工廠勞動,平均每人生產76個零件。已知每人至少做70個。其中一人做了88個。如果不把這個同學計算在內,那么平均每人做了74個。這個小隊做得最多的同學可能做了多少個零件?實在不會,我跑去問爸爸。爸爸看了半天,用筆算呀算,也沒算出個結果來。爸爸搖搖頭。“您也不會?”我問。“恩。”爸爸回答。“我必須弄懂這題。”我自言自語著。于是我想到了我的一位舅舅,他是教中學數學的老師,這道題他一定會!我請教了他,他思索了一會兒,告訴了我解題的思路。我恍然大悟,謝過舅舅,把答案告訴了爸爸。爸爸連連點頭稱“是”。答案應該是這樣的:先要求出這個小隊一共有多少位同學。可以這樣理解:第一組平均每人生產76個零件,第二組比第一組少一人,平均每人生產74個零件,如果第二組再加上一個人且這個人生產88個零件,則兩組總人數和生產的總零件數相等。由此可得第一組的人數為:這個小隊共生產零件數為: 接著再推理一下:要求最多的同學可能做了多少個零件,首先可以把其他同學做的零件數降到最小,但是由于其中一人做的零件數已經知道了,那么做70個零件的就只有5人,他們共做了705=350(個)。再用一共做的減去做得最少的和做了88個的,就等于做得最多的零件數了:532-(350+88)=94(個)。我用這股執著的“鉆”勁兒,獲得了書人培訓春季班其中考試的滿分、期末總評第二名的好成績;獲得了“冬令營”三等獎;獲得了寒假集訓班考試二等獎……要獲得成功,必須要完成這個恒等式:失敗+信心+努力=成功。任何人都會遇到失敗,失敗是個亦正亦邪的東西,你若用信心和努力灌溉它,它就會會開出美麗的花朵;你若讓灰心和氣餒陪伴它,它就會帶領你走向歧途,你的成績將一落千丈!“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要繼續努力,在數學的王國里探索! (鼓樓區一中心小學 五(2)班 孫宇璇 指導老師:力新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