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遷
變 遷
山東棗莊市中區(qū)沙河子小學五年級一班 李優(yōu)陽
記得奶奶曾經(jīng)告訴過我:她當年嫁到爺爺家時,只有兩間茅草房、籬笆圍成的不大的院子。屋里的家具更是少得可憐:一個半成新的八仙桌、一張雙人床和四個又低又矮的供人坐的草墩子。吃的更是上頓不接下頓,這樣的家庭在解放前屬于典型的貧困戶,用奶奶的話說“你爺爺家當時窮得連砸雞的土坷垃也沒有!”
爸爸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出生的,他記事時的家是這個樣子:兩間房依舊,只是一間還是茅草房,太爺太奶住;另一間是半磚半泥的瓦房,爺爺、奶奶、姑姑、爸爸他們住。家具也只是多了幾張床和一張供吃飯、搟面的桌子,吃的基本上是地瓜干和玉米面,有時也挨餓。總的說來我們家也算進步了吧!在改革開放后,爺爺有了點錢,就在老房后新蓋了三間一頭沉的瓦房,入住后,才拆掉舊房,院墻也由紅磚代替了籬笆,從那時起我家才算真正擁有了正式的大門。屋里添設(shè)三人沙發(fā)、一張嶄新的八仙桌和一臺14寸的黑白電視。面對這翻天覆地的變化,爺爺、奶奶笑了,爸爸、姑姑們更是笑得合不攏嘴。
至于我,XX年出生在爸爸、媽媽的愛巢里———四室二廳、一百多平米的小康樓里。這是我家史無前例改革,更是祖上做夢都沒有想到的生活。記得奶奶第一次來我家,高興地各室走動,還問爸爸:“這么多間,都是咱的?”當?shù)弥@是千真萬確事實后,竟激動摟著我說:“我孫子攤上好年月嘍!我們家一代比一代生活的好。奶奶雖無福享受,可看著你們過得好,就算死了,也瞑目了!”
是啊!奶奶的話雖不好聽,但卻說出她老人家的心聲:哪個做老人的不希望自己的子孫后代過的更好。現(xiàn)如今,全國形勢一片大好,只要你勤勞、正干,發(fā)家致富,不在話下,你說,不對嗎?
指導教師:胡憲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