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太湖黿頭渚
游太湖黿頭渚 所謂來無錫必游太湖,游太湖必至黿頭。我們從揚州大姑媽家回來,一路驅(qū)車來到了太湖黿頭渚風景區(qū)。 黿頭渚是橫臥太湖西北岸的一個半島,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狀酷似神龜昂首而得名。黿頭渚風景區(qū)創(chuàng)建于1916年,現(xiàn)在的面積達539公頃。有充山隱秀、鹿頂迎暉、黿渚春濤,眾多景觀,各具風貌。 來到黿頭渚,發(fā)現(xiàn)前面有一口井,叫“一勺”。原來是以“有源之水聚而為一勺,散而為三萬六千頃”而命名。抬頭一看,廣福寺矗立在眼前。廣福寺建成于1925年,寺名含義為“廣土眾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寺立于幽谷綠樹叢中,有深山古寺之風。 廣福寺東有個小南海,小南海為普善和尚所募捐。塑有鰲魚觀音和善才、龍女像,供應寺院風味的素面素菜。 廣福寺西是陶朱閣,重檐飛角,1925年是由無錫商界人士集資建成,奉祀范蠡。當年范蠡棄官,經(jīng)過太湖泛舟去齊國,至定陶,經(jīng)商致富,被奉為商賈之祖。閣中有《范蠡西施泛舟太湖圖》。1980年,林散之為之重書匾額。這里面對太湖,透過林隙,似可窺覓范蠡之蹤。 逛完了廣福寺,我們又要乘船去太湖仙島。 我坐在船中,看著那濤濤江水,忍不住想吟郭沫若老先生的詩: 信步上黿頭,龜丘水面浮, 四圍騰黛浪,萬頃泛金鷗; 范蠡祠猶在,女夷風正遒, 光明無上處,帆影與歸舟。 大約過了十分鐘,我們到了太湖仙島, 太湖仙島原名三山,俗稱烏龜山。位于梅梁湖中,距黿頭渚2.6公里。它是太湖七十二峰中的著名山峰,面積12公頃,實際上由4個小山峰組成。只見三山“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三山樹木蔥蘢,十分幽靜,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 傳說古代太湖在山陽縣,這里的人作惡多端,玉皇大帝在天庭知道后,就派太白金星下凡去看看。太白金星知道后,就變成一個乞丐,向小孩要飯,小孩看他很可憐就把他家里最后一個饅頭給了太白金星,太白金星看了很感動,想拯救他,就告訴他:“如果獄廟前的石獅子眼中淌血,就有洪水沖垮山陽縣,你趕快背著老母親往西北逃命。”于是那個孩子就天天在獄廟前去看石獅子的眼睛,這個秘密被一個屠夫知道了,便和小孩開了個玩笑,將豬血涂在獅子眼睛。小孩一見立刻背著母親向西北方向跑,邊跑邊喊:“山陽縣要沉了,趕快逃命!”可是人們都以為小孩胡扯,沒有理睬他。誰知小孩前腳剛走,洪水后腳就到。小孩跑啊跑,最后實在跑不動了,就停了下來,洪水也就在孩子的腳下停了。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在孩子背母逃命時,在一個地方歇了三歇,這地方就長出三個山峰,就是現(xiàn)在湖中的三山--烏龜山;母子最后停留的地方就是黿頭渚。 想進入太湖仙島,必經(jīng)“會仙橋”,上面有兩幅對聯(lián)“過此橋是玉虛境,到彼岸非本來我”;“道是非天非地路,果真亦仙亦凡橋”。仙島上有著古老的道教文化,不信的話,那座高大聳立著的老子銅像就是最好的證明。還有那一座座古建筑。 因為我們還有許多地方要游玩,所以就不在這兒久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