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有淚不輕彈
焦裕祿是個堅強的人,“有淚不輕彈”。但影片中他幾次流淚的場面卻給我深刻的印象。
當焦裕祿懷著愛才如命的心情,依依送別技術員且隨火車跑了一陣子步后,卻百感交集地發現,對方原來早已跳下了車廂,留在站臺上了。這時他的那雙眼睛睜得好大好大,眼眶中滿是淚水,終于兩串淚珠滾下臉頰。
老場長因疾病饑餓猝然去世,遺體被推出去后,病房里只剩下焦裕祿一個人。他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像根木頭似的,只有那雙手在微微地顫抖。突然,似山洪暴發,如天崩地裂,焦裕祿失聲痛哭,積郁在內心的愧疚和悲痛,便在這一聲痛哭中泄出來。
如果說前兩次流淚給人難以忘懷的印象,那么“女兒送飯”這一場戲中的流淚更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當女兒小梅看見父親用杯蓋頂住疼痛不已的肝部時,再也無法抑制住自己,淚流滿面地站在門口。她的心已經同地上的碗一樣碰得粉碎。焦裕祿望著女兒,什么也沒說,只是緊緊地擁抱著她。這時他的眼中噙著淚水,卻始終沒有流下一滴,淚水中飽含著對子女的愛,對蘭考人民的憾……
“男兒有淚不輕彈”。焦裕祿流淚是為了別人,從不為自己,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鑄成了共產黨員的偉大。
扮演焦裕祿的李雪健牢牢地把握了人物的內心,把深刻的思想用精湛的藝術表現手法表現出來,使得影片真實感人。
焦裕祿的三次流淚有其不同的含義,這淚恰到好處地流在觀眾的心里。那為小魏轉變激動的淚,那為老場長之死悲痛自責的淚,那充滿人間父女情的淚,都在告訴我們:“焦書記心中裝著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