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讀后感
《紅樓夢》以寶黛愛情為線索描寫了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由榮華走向衰敗的三代生活,而且還大膽地控訴了封建貴族階級的無恥和墮落,指出他們的種種虛偽、欺詐、貪婪、腐朽和罪惡。它不單指出這一家族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同時也暗示了這一家族所屬的階級和社會的必然崩潰和死亡。寶黛的愛情悲劇是當時社會的必然產物。林黛玉的叛逆和薛寶釵的處事圓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林黛玉的叛逆代表當時社會的一種反封建·反官僚的精神,而薛寶釵的處事圓滑也是當時社會教育的必然結果!一邊是封建社會下必須追求的功名光環,一邊是心馳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為我們展現了這場無聲的較量。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悲劇愛情故事濃縮了這場較量的全部硝煙。“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質本潔來還潔去”,在面對封建禮教下的種種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為代價,質本潔的追求始終不棄。我們感嘆賈、林兩人愛情的悲劇的時候,看到了造成悲劇的一個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個性,她的個性與當時的世俗格格不入,無法與社會“融合”,她的自卑情結正是她自尊的體現,也是她悲劇的開始。另一個是封建統治的擁護者,是社會的必然產物,是封建教化的產物卻也造就了她的愛情悲劇。總之一切的愛恨情仇,榮辱興敗都是當時封建社會所造就的。這是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 初時見女兒讀《紅樓夢》時,認為他現在不適宜讀,因而責備她不好好學習,讀了這本小說后,我多慮了,女兒對《紅樓夢》能有這樣的理解,我很欣慰,女兒終于長大了。讀書可以讓人親歷書中的世界,讀書可以凈化心靈等等,既然讀書有諸多好處,我們自然要讓讀書成為一種享受,成為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