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揚海外的紫砂壺
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民風民俗,也有各式各樣的工藝品,我對于紫砂壺的了解,還得從學校的冬令營說起。
XX年的1月下旬,我們學校舉行了冬令營,這次的目的地是紫砂壺的起源地——宜興。
我們來到宜興,立刻進入了一個博物館。四處都是紫砂壺的圖片和特點。導游說道:“紫砂壺是相當具有收藏的‘古董’,它是中國特有的工藝品,已經有2400多年的歷史。紫砂壺是泡茶的最佳選擇,經常使用的話,空壺里也有香氣。”我們一邊津津樂道地聽著,一邊在拍照。接下來,我們看到了很多名人的畫像和介紹,蘇東坡的畫像旁,還寫著他總結出來的“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此時我已迫不及待地想見見紫砂壺的“廬山真面目”。
我們來到一間屋子里,看到桌子上擺著紫砂泥,這是要干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這時導游開口了:“紫砂泥從古至今讓一代代的能工巧匠富裕起來。今天我們就要用紫砂泥做一個自己喜歡的動物。”我心想:這不是很簡單嗎?不就是類似捏橡皮泥嗎?我拿起一塊紫砂泥就開始動手,拍在了摸具上面,撫平,將多余的部分勾掉,再將紫砂泥拿起來。一連串動作都很成功,卻在最后一步失敗了。我只好拿起“千瘡百孔”的老虎圖案展示。做一個普通的圖案都需要一絲不茍,更不用說制作一個精致的紫砂壺了。
感受到了做紫砂壺的辛苦,這下子就要放松了,來用紫砂壺喝一點茶。我們到了一個擺著兩排茶幾的房間,導游介紹說:“紫砂泥是怎么來的呢?傳說是這樣的:宜興丁山是一個普通的小鎮。很久以前,村民們早出晚歸地做農活,閑暇時便用陶土制作日常需用的碗、罐。他們過著無憂無慮而又簡單平凡的生活。有一天,一個奇怪的僧人來到他們的鎮上。他邊走邊大聲喊:‘讓人富有的土,讓人富有的土’,村民們都好奇地看著僧人。僧人發現了村民眼中的疑惑,便又說‘你們不想富有嗎?’,人們就更加疑惑了。僧人突然提高了嗓門,快步走了起來。有些見多識廣的長者,覺得他奇怪就跟著一起走,走到了黃龍山和青龍山。突然僧人消失了,長者四處尋找,看到好幾處新開口的洞穴,洞穴中有各種顏色的陶土。長者搬了一些彩色的陶土回家,敲打鑄燒,神奇般地燒出了和以前不同顏色的陶器。一傳十,十傳百。就這樣,紫砂陶藝慢慢形成了。”我不知這個傳說是真的,還是導游瞎編的,對于這個嘛,有待考證!還沒等我們喝倒茶,窗外的夕陽已經照了進來,我們離開了宜興。我帶回了滿懷的知識,還帶回一路月色……
雖然冬令營結束了,不過我對紫砂壺的興趣遠遠沒有滿足。我繼續查找資料,讓自己對紫砂壺的了解更加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