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游記
北方的天格外的高,格外的藍,朵朵白云飄浮在空中,陽光艷麗的讓人想去擁抱,賀蘭山仿佛就矗立在跟前,大氣渾厚。連綿的群山如屏障。最遠處的山是淺淺的灰,若隱若現(xiàn),然后是暗暗的灰,夾雜著一塊塊的黑,仿佛不小心甩下的一滴墨汁,接著是暗暗的黑,最后竟然黑的發(fā)亮,奪去所有的光彩,一層層渲染,好一幅雄偉的水墨畫。
駕車到山腳,居然用了一個半小時,公路兩旁挺立著一排排白楊樹。拐了一個彎,豁然開朗,公路兩旁有幾個蒙古包,恰好圍成一團。剩下全是草場,不敢說是草原,但也讓人一眼望不到邊際。由于是冬天的緣故,草場上只剩下枯草,焦黃的一大片,夾雜著孤零零的電線桿子,映入眼簾的除了黃就是灰,還有黑壓壓的山脈,延綿到遠方的公路,絲毫感覺不到荒涼,居然是一陣驚喜,大自然一改往日的嬌媚,遼闊蒼莽。如果說南方的山嬌小玲瓏,如小家碧玉般楚楚動人,那么北方的山就是豪邁的大漢,不拘小節(jié),灑脫大氣。都說北方的男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我突然覺得這樣的山,山腳下這樣的蒙古包,包里這樣的男子,也只有這樣的男子才真的配用這樣一句話。
遠遠望見山坡上的雙塔,知道到了拜寺口。這里是西夏建筑遺址,相傳曾有144座寺廟,而如今只剩下這兩塔相望,一東一西。到了東塔,塔身上有個 一米 高的小門,我們如探秘般興奮彎腰鉆入塔中,塔中供奉著觀音大士神像,點著小油燈,如此莊嚴之地,也不敢嬉笑。退出東塔,仰望塔身,雕刻著神像與神獸,無奈只能遠觀。順著塔后攀上山坡,山體全是石塊,大的小的壘疊而成。山腳下是黑黑的石頭,石縫中鉆出一些雜草,部分也綠色盎然,不得不讓人佩服生命力之頑強,再往上點就是綠油油的石頭,體積稍小,最上面卻是朱紅的石頭,和山腳黑石相比,就小的可憐,如巨石擠壓而致。紅綠黑界限分明,大自然的巧奪天工令人驚嘆。我們都一股腦沖上山頭,驚嘆如此陡峭的群山同時又開始有小小的不安,登山的沖勁一掃而光,躊躇著如何下山。順著原路我們回到山腳,來到西塔,塔身下有近 兩米 高的門,塔身也比東塔高出一點,顯的大氣不少。西塔旁就是寺廟遺址,半尺土下的青磚印證了皇家的氣魄,一場大火燒光了當年的繁華,青磚上附著的黑灰述說著歲月的無情。百年時間,多少世事,在這里,卻只留下半尺黃土,一捧黑灰。何謂英雄,何謂王者,金戈鐵馬,到頭來還是塵歸塵,土歸土。慢慢駛出這里,朋友留意到路旁的野棗樹,矮矮的,還吊著幾顆棗子。野棗渾身通紅,小小的只有珍珠般大小,放一顆進嘴,酸的抋牙,慌的捂住,大家都齜著嘴哈哈大笑,我只在 張賢亮 先生的書中聽過野棗,意外發(fā)現(xiàn)又是一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