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舅舅的一封信
給舅舅的一封信舅舅:
好久不見!不知道舅媽和妹妹都怎么樣?你們還好吧!我們都很好,你們不用擔心。其實,我寫這封信的主要目的是和您談一談集郵的好處、感受,可以嗎?
我知道您喜歡集郵,所以您對集郵一定有自己的體會,所以拜托您幫我一個,好不好!說實話,這次老師給我們出了個難題,要我們給家人寫封信,向他們談談有關(guān)集郵的事情,可我們沒有集郵過,這不是很麻煩嗎,所以我只好找您幫忙了!為了能寫好這封信,我是費盡心思來收集集郵這方面的資料,花費了很多時間來做準備。
工夫不負有心人!現(xiàn)在,我終于對集郵有些自己的感受了:
集郵可以幫我們了解歷史。比如說:世界第一枚郵票出自于英國,但我國的第一枚郵票出自于清朝年間。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臺和牛莊(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gòu),附屬于海關(guān)內(nèi),上海海關(guān)造冊處,當年即印制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發(fā)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云彩水浪, 這是我國首次發(fā)行的郵票,集郵界習慣稱為“海關(guān)大龍”,簡稱“大龍郵票”。
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這是因為“龍”體現(xiàn)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的象征,最近,據(jù)大龍郵票專家考證,認為大龍郵票圖案設計者是個中國人,而不是先前推測的外國人,但設計者姓名及發(fā)行的準確時間很難查明,成為中國早期郵票發(fā)行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按簖垺编]票為銅質(zhì)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于進口紙張不同的緣故,分三次刷發(fā)行。第一次1878年發(fā)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紙,稱為“薄紙大龍”第二次于1882年發(fā)行因排版時每枚郵票之間的距距離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郵票縱橫各寬出2毫米,稱為“闊邊大龍”,其中5分銀未使用過的新票極少見,25枚的全張新票存世僅一張,是中國早期郵票最著名的孤品;第三次于1883年發(fā)行。紙質(zhì)比前兩次郵票都厚一些,通稱“厚紙大龍”因打孔機的緣故,打出來的齒孔有光齒和毛齒兩種,光齒的又稱“厚紙光齒大龍”郵票齒孔周邊帶有纖維毛的稱“厚紙毛齒大票”。
我說的對不對呀?而且,我還認為集郵還能夠讓我知道更多的國家,看到更多國家的郵票,我就能更多的了解更多國家的風俗習慣、更多國家的歷史背景。我所說的沒有什么問題吧?集郵真實好處多多呀,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集郵!
好了,就說到這了,再見!
祝你:工作順利,家庭美滿!
露露 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