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精致的殘片——讀海明威的《 A Farewell to Arms》有感
有人說寫作一篇小說好比燒制一件瓷器,很好的逆料,很好的胚子和適當的火候才能燒制成一件精美絕倫的珍寶。愛情何嘗不是如此?弗雷德里克·亨利和凱瑟琳·巴克萊相逢于亂世中相對寧靜的天空之下,他們的愛情經過了戰爭的歷練,重逢在那一片又是澄凈而溫柔的樂土。故事本應就處結束,擁有一個羅曼蒂克形式的童話般的結局——一件承載著日光與星輝,交織著烽火與離亂的瓷器,竟被一錘砸了個粉碎!一時間所有夢幻全部成了泡沫,我們又看到了亨利沉默的背影,漸逝在黃昏的冷雨中……乍這個一看結局是悲涼且突兀的,但這種不祥的氣息早就彌漫在其中。因為戰爭是愛情悲劇的最佳寫手——即便是再不堪入目的拙劣戀曲,也會因戛然而止的嘆息而蒙上一層悲劇的色彩,有一絲肅穆的哀傷。 低下頭來,看看滿地精致的瓷片,這就是戰爭留給我們的全部——殘缺給人的視覺效果是極致的,你可以盡情用想象去拼湊它當年的美倫美奐。但真正殘缺的東西是無法修補的——戰爭是那樣的荒謬,軍人們拿著槍支穿梭在烽火與哭號之間,與素昧平生的人撕殺搏斗。戰死的英魂不知為何而亡,戰勝的將士不知為何而賀。人們把自己的人格扼殺,然后野獸般地吶喊著沖鋒的口號……海明威于是感嘆:人性的花到哪兒去了?以人性之悲劇為背景的情感,也一定會以悲劇告終。可嘆的是,武器早已存在于人的心中。當年“收天下之兵”的秦帝國并沒有因武器的銷聲匿跡而獲得永生——戰爭將文明擊了個粉碎,然而文明可以被修補,靈魂創傷卻難以愈合。 人性的傷,在瓷器被擊碎的那一刻起,就沒有了愈合的機會。永別了,武器——這大約是海明威對戰爭中善良與美好的消逝所作的最后的哀悼。但戰爭依舊每時每刻在這個世界上上演著。每一天,我們都能聽見花瓶墜落時的響聲……滿地的殘片,仿佛愛在哽咽中傾吐著它們往日的芳華。 沒有人希望沉浸在這種靜穆的痛苦中,但我們腳踏著文明與人性的殘片。我們需要救贖——“永別了,武器”,好讓我以完整的靈魂,回歸天堂,回歸清凈。顧蒼穹而嘆——天地,你怎支離破碎;人性,只能讓時空追尋你的另一半,在那些粉碎的夢中。 后來的事,并沒有太多人記得。只是在一九六一年夏季的一天,有位花甲老人,舉起了他的獵槍。生命的毀滅中,本又有那樣一些追尋無果后的嘆息。 謹以此紀念《永別了,武器》電影問世七十五周年。 200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