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曲≠屈服
彎曲=屈服嗎?這個問題曾困擾我,但看完了劉燕敏的《山谷中的謎底》后,我算是徹底恍然大悟了。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兩個旅行者來到加拿大魁北克省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探索為什么西坡長滿松、柏、柘等雜樹,而東坡卻只有雪松。后來,他們發現了,原來松樹被雪壓到一定程度就會彎曲。待壓力減輕時再反彈。這樣得以生存。那有些沒有韌性,不會彎曲的植物都被雪壓死了。而西坡雪小,不會壓死植物,所以西坡植物很雜。是啊,有時,在巨大的壓力下,我們必須做出適當的讓步,才有可能有反彈的機會。文章中東坡的雪松在大雪的壓力下適當的彎曲,等待機會反彈,所以生存下來。這種生存法則被我稱為“彎曲法則”。古今中外都有“彎曲法則”的事例。劉邦丟咸陽。火燒棧道,暫時屈服于項羽,以求東山再起。假如,劉邦當時死守咸陽,與項羽一決勝負,可能他就等不到登基的那一天了。二戰時期,英法聯軍舉行了眾所周知的敦刻爾克大撤退,暫時屈服于德軍,以保存實力,進行反擊。解放戰爭初期,中共中央根據敵我力量對比,主動撤出革命圣地延安。經過一番艱苦的斗爭,時機成熟,挺進大別山,轉入戰略反攻。取得了革命的徹底勝利。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實例,如:在國際象棋比賽中。許多有名的開局是先受到對手“王前兵”的壓迫,暫時放棄攻占中心,讓對方圖小利。可到中局,占領中心的兵成為“孤兵”,幾乎沒有了戰斗能力,就會變主動為被動,遭到我方“堡壘象”致命的攻擊。甚至還能殺王。這不跟書上的雪松彎曲以求反彈的機會差不多嗎?我自已也認為:彎曲有時并不是一件壞事,也許它是你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寧折不屈”只會喪失所有的機會。而在彎曲中默默的努力,正是走向成功的腳步。以后。我也會在適當的情況下,采取“彎曲法則”來“以屈求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