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弟 子規讀后感200字
【篇一】
學校近日舉行了“國學經典朗誦活動”,我有幸閱讀了中國遠祖著作——《弟子規》。其中,我明白了做人要孝順父母和誠實守信這兩個道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掀開《弟子規》的扉頁,這短短的二十四個字引起了我的深思。在古代時,人們已經懂了“百德孝為先”的道理。可如今,我們卻對父母橫蠻無理,面對父母的熱切呼喚,我們卻不理不睬;面對父母的再三交代,我們只是口頭答應,卻遲遲不肯動身;面對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并非虛心接受,反而強詞奪理……為此,我們應在“孝”上下苦功,盡量做到“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
做人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誠實守信。這在《弟子規》中的“信”便有提及——“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的確,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十分講究誠信,因此,我們要時刻牢記著“輕諾必寡信”的忠告;堅持著“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通過這次活動,我不僅對《弟子規》有了認識,還樹立了新的人生觀。在以后的歲月里,我應該嚴以律己,做一個尊老愛幼,誠實守信和知書達禮的人。
【篇二】
最近,我讀了一本古代兒童啟蒙教材——《弟子規》。它是一位生活在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的普通老師李毓秀寫的。這本書的原名叫《訓蒙文》,后來又被一位名叫賈存仁的人加以修訂,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弟子規》。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里告訴我們,我們從小就要講誠信、講誠實。“凡出言,信為先”,意思就是,凡是講話,我們首先就要保證一定要講真話,要以誠信第一。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是建立在互信這種基礎上的,人們使用的最頻繁、最容易表達和溝通的就是語言。若是你的講話沒有真誠和誠意,那么人與人的交往就可以說是非常的虛偽和虛假的。
現在,當我們大人和孩子共同讀此《弟子規》的時候,當我們教育孩子要講誠信、講真話的時候,我們是否也該認真地反省一下自己?
鑒于時間和篇幅的因素,我就略說這些了。不當之處,望大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