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級萬圣節習俗作文:萬圣節的演變
高二年級萬圣節習俗作文:萬圣節的演變
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是后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游走于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圣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并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孩子們今天著裝挨家要糖的習俗,據說起源于愛爾蘭。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圣節前夜鬼魂會群集于居家附近,并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后,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游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于此同時,村民們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后的擺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于讓它們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后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就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至于南瓜燈也至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以驅散鬼魂的;另一種說是鬼魂點上的燭火,試圖騙取人們上當而跟著鬼魂走,所以人們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個嘲諷的臉面,用以調笑鬼魂:哼!傻瓜才會上你的當。傳說因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愛爾蘭人jack,所以人們又將鬼臉南瓜燈叫做jack-o-lantern。
不請吃就搗亂——trick or treat
萬圣節的一個有趣內容是“trick or treat”,這習俗卻并非源自愛爾蘭,而是始于公元九世紀的歐洲基督教會。那時的11月2日,被基督徒們稱為 “all souls day”(萬靈之日)。在這一天,信徒們跋涉于僻壤鄉間,挨村挨戶乞討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靈魂之餅”。據說捐贈糕餅的人家都相信教會僧人的祈禱,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護,讓死去的親人早日進入天堂。這種挨家乞討的傳統傳至當今竟演變成了孩子們提著南瓜燈籠挨家討糖吃的游戲。見面時,打扮成鬼精靈模樣的孩子們千篇一律地都要發出“不請吃就要搗亂(不給糖就搗蛋)”的威脅,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忙聲說“請吃!請吃!”同時把糖果放進孩子們隨身攜帶的大口袋里。
雕空南瓜做面具
還有南瓜雕空當燈籠的故事。這又是源于古代愛爾蘭。故事是說一個名叫 jack 的人,是個醉漢且愛惡作劇。一天 jack 把惡魔騙上了樹,隨即在樹樁上刻了個十字,恐嚇惡魔令他不敢下來,然后 jack 就與惡魔約法三章,讓惡魔答應施法讓jack 永遠不會犯罪為條件讓他下樹。 jack 死后,其靈魂卻既不能上天又不能下地獄,于是他的亡靈只好靠一根小蠟燭照著指引他在天地之間倘佯。
在古老的愛爾蘭傳說里,這根小蠟燭是在一根挖空的蘿卜里放著,稱作“jack lanterns”,而古老的蘿卜燈演變到今天,則是南瓜做的 jack-o-lantern 了。據說愛爾蘭人到了美國不久,即發現南瓜不論從來源和雕刻來說都比蘿卜勝一籌,于是南瓜就成了萬圣節的寵物。
現在的萬圣節
萬圣節流傳到今天已經完全沒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個孩子們的節目,也是年輕人化裝舞會的節目。
社會對節日的活動也一直做著正面的引導:要求大人教育孩子們不做恐嚇性的惡作劇,也要求大人帶孩子一起出門(一般是大人架車停在路邊,小孩去敲門討糖)。大人應該要求孩子只許去門口有節日布置的并點了燈的人家,否則不去打擾。另外討糖過程的始終必須站在大門口等待,不許進屋,討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檢查后才許吃。對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給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給未包裝的食品。
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節日布置都是自愿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都是節日的裝點,已全然沒有駭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學生還端端在這時候會買一對南瓜或者鬼骷髏的耳環來佩帶。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過分恐怖了,會遭到有關方面的制止,媒體也會令其暴光,讓公眾指責。
萬圣節的服裝,也是萬人萬相,不是單調的大鬼小鬼了。有許多渠道教授人們如何制作萬圣節服裝。比如說制作最簡單的鬼服就用一張白床單頂在頭上,別忘了扣兩個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術師,就穿上黑衣黑褲,再戴上黑禮帽,并在禮帽與頭頂之間藏一只絨毛小兔備用;還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褲,再從背后怎么綁一個手電筒在頭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們喜歡的卡通形象的。當然服裝、道具業的商人們,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學校在萬圣節是不放假的。有時學校出面組織晚會,有時不甘寂寞的學生們也會自己主辦小型晚會;而朋友、家人間互寄賀卡祝萬圣節快樂則成為每年十月間流行的習俗。如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送萬圣卡更為方便經濟,有的網站還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各種具有聲響動畫效果的萬圣卡,免費讓大家使用。
總之,萬圣節已成為西方人一個很普通的季節性節日。有很多人將此看作秋的結束以及冬的到來。萬圣節一過,人們就開始期盼感恩節、圣誕節乃至新年了
這篇高二年級萬圣節習俗作文,為我們詳細的介紹了西方的萬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