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猜的童年時光
猜,毫無疑問,這個動詞確乎對于成長中的我們越來越遙遠了。它無數次出現在我們天真的夢里,卻是那樣遙不可及。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學著告別滿是玩具和糖果的世界,學著用另一雙眼觀察著冷漠而不盡人意的生活。過去的記憶漸漸飄向夕陽西下的天邊,霞光的輝映使之黯然失色,沉寂在冰冷的暮色中。不再有元宵節萬家燈火,更不會有猜對燈謎的驚喜——還記得那年燈謎是我老師用淡墨寫下的,紅紅綠綠的彩紙融入耀眼的燭光一片;不再有那個平安夜,在窗邊掛一只襪子,更不會在夢囈中許下愿望,猜測著今年圣誕老人會用什么獎勵這個乖小孩;不再有緊張的考試后,我為同桌的胖子“掐指一算”,連連猜中他的幾門成績……
從那時起,每次我草草吃完湯圓趕到懸掛燈謎的廣場,卻只看見滿地的碎紙和抱著獎品的小朋友們。從那時起,我漸漸忘卻猜燈謎的活動,只默默注視著歡樂海洋中散落的紙片,像花蝴蝶一樣飄落。
從那時起,每次我喜悅地從床上蹦起來,撲向那只襪子時,總是看見一個黃澄澄的橘子,靜臥在內。那年我在心底說想要一個嶄新的悠悠球,結果看見的,是一只空空的襪子——那天父母很早就去上班了,竟忘了放一只橘子。從那時起,我無心去猜測,或許圣誕老人根本沒有聽見那個東方傳來的呢喃,或許根本不存在乘著雪橇的那樣一個他。
那年我們問過很多問題,“為什么長頸鹿有那么長的脖子?”“星空的另一端有沒有生命的存在?”“世界上有沒有另一個我?”我們也曾想過,也曾猜過,也曾給出自己的答案。但是后來我們漸漸知道這一切的真相,漸漸忘卻自己探索的歲月,漸漸忘記自己當初最純真的想法。漸漸我們不再猜想,總是依賴著別人的思想和世間的真理,告訴自己,當初的猜想不過是幼稚,是無知,是兒戲。
而現在,我們咀嚼著旁人的食糧,卻不會用自己的思想來創造一個;我們承認著眼前的一切,卻違背著內心的想法。不愿去猜,怕別人笑話自己幼稚而愚笨;不敢去猜,怕未來與自己的想法背離;我們現在還存留的,不過是打打桌游,猜測別人的身份;對一些稀奇古怪的現象,早已失去興趣,早已視而不見。
為什么總要去證明那些猜想呢?那些猜想都是由一些純真而大膽的創造者提出的,無需復雜的公式,那些猜想本來就是詩意,本來就是我們無法觸及的高度,如同記憶中揮之不去的童年時光,本來就是一種純粹張揚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