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童年
寒假里,我讀了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的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完了以后,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我對小女孩悲慘的命運十分同情,對小女孩生活的那個社會十分憎恨。
書里講到: 在平安夜,天又黑又冷,鵝毛大雪不停的下著。一個小女孩光著被凍得通紅的腳丫在路上走著,一路上,受盡了欺侮的她不停的叫喊著:“賣火柴,誰買我的火柴”,可是沒有一個人來買她的火柴。因為沒有賣出一根火柴,小女孩不敢回家,怕爸爸打她。她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在一個角落里坐了下來,劃起火柴取暖,在火柴微弱的火光中,她的眼前出現了大火爐、烤鵝、圣誕樹,還看見了慈祥的奶奶,奶奶帶她來到了一個沒有饑餓、沒有寒冷、沒有痛苦的地方。而這,只不過是她的幻覺而已。第二天,人們發現了小女孩的尸體,她坐在墻角,嘴角還帶著微笑。就這樣,她永遠的死去了。
看完這本書,我思緒萬千。不由得想起了大年三十的夜晚,我和小伙伴在院子里放花炮的高興場面,全家人樂呵呵地坐在電視機旁觀看“春節聯歡晚會”時的幸福情景。為什么我和小女孩有著同樣的年齡,生活卻是天壤之別呢?假如,小女孩生長在我們這樣的社會里,即使她失去了祖母的愛,也會有更多的奶奶來愛她。
我相信,不僅我會同情她,你讀了這本書同樣也會同情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