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語文習作——你留心觀察的事物
今天,我觀察了我家墻壁上的八仙全圖。
畫上畫的是在深藍色的大海上,八位神仙正在度過大海。在最前面的那位神仙騎在一個金黃色的大葫蘆上,背后背著一個大帽子,手里還拿了一根長長的拐杖,這就是鐵拐李。第二位神仙他叫藍采和,他坐著一個大花籃,周圍堆滿了五顏綠色的鮮花。跟他在同一排的穿著古代的官服,他叫曹國舅,他乘著一朵像白云般的海浪。緊跟在他后面的是呂洞賓,他手里拿了一把高高揚起的拂塵,寬大的袖子隨風舞動,他乘的也是一朵浪花。隨后就是穿淺粉紅色衣服的韓湘子,他正扭頭看著他身邊的那位神仙,他叫鐘離漢,他正舒服地躺在一吧大扇子上,很自在地飄在大海上,向前行進。同排的是張果老,他騎著一頭小毛驢。最后面是一位漂亮的女神仙,她叫何仙姑,她腳下踏著一片大大的荷葉,肩上扛著一朵潔白的蓮花,八位神仙中我最喜歡她了。
這幅畫畫得真生動呀。畫中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灑脫飄逸,不禁讓人想起了一句成語:“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夸父,一個大家熟悉的神話人物,對夸父追日,大家也有不同的感慨.有人說,夸父是一個志向宏大,勇于追求的人,也有人說,夸父是個自不量力的人.其實對任何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也會給出不同的評價,而各類說法也有它不同的道理。
你說夸父志向宏大,勇于追求難道不對嗎?對,夸父熱愛光明勇于追求太陽,留住太陽的腳步不就是志向宏大,勇于追求探索事物的表現嗎?或許也有人許多人想留住太陽,想與太陽賽跑,可他們之中又有誰有夸父的勇于追求,他們不過是想想罷了,而從不去實踐。
那既然說夸父志向宏大,勇于追求是對的,那說他自不量力就錯了嗎?夸父逐日,為什么而逐日呢?為的就是光陰,而太陽落山代表的不僅是舊的一天過去了,同時也代表新的一天即將來臨。那么夸父又何苦讓時間停止在這一天,讓光明永遠停止在這一刻,而不去期待更精彩的下一天呢?由此可見,夸父的行為是多么不值得。
生活中,其實也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比如說,我們犯了錯都很懊悔,因為他給我們帶來了損失。可大家往往只看到了犯錯所帶來的壞處而沒有發現犯錯為你帶來的經驗。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犯了一個錯誤,當你下次再遇到類似事件時,就會想到上次的事,犯錯的機會也下降了。
所有的東西都有他的兩面性,在有積極一面的同時,也會有隨之而來的消極的一面。
為什么小彬的座位熱鬧非凡呢?
哦,原來是小彬所發出去的話題稿被錄取了,我們大家都為小彬而高興。當我無意間聽到小彬說這篇稿是他爸爸輔助他寫的,讓我覺得有一點不足。因為雖然小彬覺得這樣很開心,但我卻不覺得很好。因為在小彬的角度來看,是一個新的突破,但正因為不是自己的真情實感,顯得有點美中不足。而從我個人角度來看,要用自己的努力,用真情實感,嘔心瀝血來寫出的作文、稿件才能被自己、別人認同;而且要經過自己的努力嘔心瀝血的創造才能滿足自己、滿足別人,這樣才能有成就的感覺。
而攝影,也要用到不同的角度去看事物才能照出一張張好的照片。因為,當你像獵人一樣,找到“獵物”時,你就要考慮該在哪個方向去照,應該是靠近還是遠離,都要去像一像各種角度。因為在各種角度下去看事物時,走到每個角度,都有一些微略的變化,而且,有些事物是偶然的,一定要快速去考慮才行。
我希望小彬能繼續努力,讓他能漸漸擺脫要爸爸輔助來寫,讓他能發揮自己獨特的才華,寫出一些讓我們看了都心服口服的作文,小彬,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媽媽給我買了一個螞蟻工坊,有空的時候我都在觀察螞蟻工作、交流、休息、哺喂、爭執……的情境。
螞蟻米粒般大小,全身黑乎乎的,像三個小球連在一起;它嘴巴又尖又小,像兩把彎鉗;眼睛又黑又亮;頭上長著兩個靈敏的觸角;胸部有點小,六條又長又細的腿就長在這兒;肚子圓鼓鼓的,拖在最后面,好像在拉著一個小球似的。
有一次我在看螞蟻挖洞時,突然產生了一個疑問:螞蟻只會挖隧道,而不會干其他事情嗎?我帶著問題去查找書。終于找到了答案,原來螞蟻不限于挖隧道,還會用凝膠塊砌墻、貼在容器上堆積小山。一些螞蟻甚至會把凝膠塊把死的螞蟻埋起來;有時我看見螞蟻一動不動地躺在那里,好像死了似的,但搖一搖螞蟻工坊,螞蟻們又動起來了,這是為什么呢?這個問題又從書中找出答案來了:螞蟻喜歡背陰處,最喜歡室內15℃—30℃之間,避免過冷過熱,通常低于10℃螞蟻們就不干活的了,我恍然大悟。
我從觀察中得到了答案,覺得很非常高興。
肇慶市第十六小學三年級廖德
以前我曾養過蠶寶寶,在養蠶的活動中我還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它的蛻皮。
那天,我回家打開放蠶寶寶的盒子。“噢,桑葉干了,得馬上換掉。”我跑到陽臺上,拿來了新鮮桑葉。我把桑葉一張張換下來,蠶寶寶似乎聞到了桑葉的芳香扭動著滾圓的身子紛紛爬了過來,圍著桑葉,“沙沙沙”地啃開了。突然,我發現其中一條與眾不同:身子呈淡黃色,頭上有一個透明的三角形。它仰著頭,不吃也不動。它在干什么呢?是不是病了。我馬上把它放在另一個盒子里,仔細地觀察起來。
不一會兒,只見那條蠶的頭上慢慢地出現了一道裂縫,那道縫漸漸地變粗從中鉆出來一個小腦袋。與此同時,頭前那個小腦袋沒有力氣垂了下來變得干癟了。對!它是在蛻皮。只見蠶寶寶的頭頻頻地左右搖動著使勁向前伸。可表皮并不很聽話,緊緊地粘住它的身子,蠶為什么要蛻皮?我決心弄懂它。我很快在課外書中找到了答案:原來孵出的蠶吃桑葉慢慢長大,當身體受到表皮的限制時,蠶就要蛻皮。一般每隔一周蛻一次皮,一生共需4次。
這時蠶寶寶已經從表皮里完全鉆出來了。獲得新生的蠶寶寶比以前更白了,更胖了。為了能吐絲做繭,蠶寶寶不謂蛻皮之苦,真是可敬可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