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成中國這個經濟強國的軟肋
中國在短短的時間內成為了世界經濟強國,不過其現有的教育制度卻使得這個人口大國的年輕人付出了代價:只有他們中最好的才能獲得一份好的工作。教育投資成為了中國人最重要的負擔之一,而孩子們也因此而備受摧殘。
最新的統計報告表明,只有56.3%的中國中小學生能夠保證足夠的睡眠。而根據北京心理衛生中心公布的數據,至少有3000萬17歲以下的中國青少年有各種各樣的心理疾病。許多年輕人不知道如何面對壓力,患上了抑郁癥和孤立癥。年紀大點的也沒有好多少,北京各大學的報告表明,24%的大學生有抑郁癥,自殺率也呈上升趨勢。而北京大學為此做出的第一反映,是聘用了5名心理和精神病專家,但這明顯是“治標不治本”的。
絕大部分年輕人的心理問題在于他們糟糕的社會交往能力。近10年的時間里他們除了在家與家長,在學校與老師同學有過接觸之外,從來沒有接觸過社會,每天面對的就是教室和家。這樣的學生想不出問題都難。對此教育專家認為,學生家長和教育工作者必須更加感性一些,才能更好的幫助不善于交往的年輕人。家長和老師們必須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著想。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中國家長總是不惜一切代價望子(女)成龍(凰),這也加大了新一代身上的負荷。根據零點調查中心的調查,中國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被花費在了下一代身上。中國社科院“2006年經濟和社會”白皮書指出,教育收費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中心問題。”全國家庭的40%-50%認為:“孩子要上學,因此家庭陷入貧困。”對于8億中國農民而言,在學生開學之前砸鍋賣鐵賣家具給學生籌學費并不罕見。
學費被看作對未來的投資,家長門期望孩子們能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學校最終得到一份好的工作,這在無形中增大了孩子們的壓力。更何況中國自古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維定式。由于中國缺乏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中國的農村家庭甚至將孩子能讀好書出人頭地當作“養老金”投資。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也成為了中國孩子的負擔,許多沒錢支付社會和養老保險的父母也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超級兒童”。
為此小孩子在放學之后不但要再去學英語和數學,還要去學滑板和唱歌。中國家長送孩子們去學所有的孩子們在學校中已經學過的課程,家長們認為孩子孩子學得很開心,卻根本沒有真正問過孩子們的感受。中國的家長們總是不停的問自己:哪個孩子最聰明,哪個孩子成績最好,哪個孩子上了最好的學校?只有為數不多的家長有勇氣“不為”自己的下一代著想。
在中國教育也因為財富的多少而涇渭分明:窮人家的孩子被送到一般的公立學校,家長們只需要支付一些書本費;而彬彬有禮的“中產階級”則將他們的下一代送往精英貴族學校。昂貴的私立學校如雨后春筍在中國遍地開花,那里裝備著高科技的實驗室,現代化的體育場以及昂貴的食堂,師資力量也好于一般的學校,老師多半是留過學的。一些富裕的父母將私立學校視為讓孩子擺脫一般學校壓力的地方,但這真的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