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混沌的一個月
混沌的一個月
整一個月,我從一片混沌中掙扎著醒悟,試著從千篇一律的生活中尋找一抹亮點和新奇。然而,烈日、蟬鳴、汗水,這些夏日里再熟悉不過的事物,這些原本可以勾勒出整個記憶的東西竟也如一陣風一樣從身邊吹過,單純明凈,無關痛癢。
然而我是如此不動聲色的驚訝于一些人和事就這樣無聲無息的從生活深處一點一點消失,像極淺極淡的潑墨,一點一點隱去。我總是可以感覺到關于從前那樣一個輪廓的,但是極力去想卻真的已經想不到任何細節了。心理研究表明:遺忘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功能。人,果真是一個這么神奇的生物,似乎就是那群丟卡利翁和皮拉從肩頭向身后扔石頭從而創造的人類,就算是一個太過平凡的我也總是讓自己這么不解,就像“大腦控制大腦”這個說法一樣的矛盾。
想起政治老師曾讓大家回去思考的問題,人的定義是什么。當然,這根本不是我們可以解答的,只是僅僅有去思考便已經達到目的了。我想,人與單純的動物間的比較無疑是揭示人的本質最直觀的切入點。
我認為,人類就是有思考有創造力并且可以付之于實際的生靈,而動物卻不行。當然,我說的是普遍。從畢淑敏的有關心理的書籍中就可以頻繁的看到“人是有強烈好奇心的動物”、“人是追求理由的動物”等。人與動物間的差別似乎難以清晰卻也顯而易見。這一點,你我都是可以感知的,甚至順理成章的說:“人就是人,人就是不一樣的!”對,發現了嗎?是感知,我們都是可以感知的。所以動物(包括人類)都有感知環境的能力,而人類則有更進一步思考,感知事物分門別類的能力,這就是人理性的一面。亞里士多德認為人類是萬物中最完全的生命。人能像植物一般生長并吸收養分,能夠想動物一樣有感覺并且能移動。除此之外,人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質,就是理性思考的能力。
理性就是理性,沒有褒貶。然而,人始終是一種不斷變化不斷突破的生物。我認為也正是因為這樣人類才表現出了它強大的可塑性,這一特點也是人最能突顯本質的,不像動物或植物那樣安于它們的自然屬性。
在貼吧上總可以看見很多關于人與人之間不同的提問,這些不同也不正揭示了人的本質嗎?好人?壞人?定義?善良的,罪惡的……
我們用最單純的眼光看世界,然而世界卻無法單純。當你真真切切的看到身邊的罪惡,看到所謂的親人眾叛親離,明白“親人誠可貴,道德價更高,若為金錢故,二者皆可拋”是他們的寫照。終于發現,人性所投射出的罪惡離我并不遙遠,“壞人”也不僅僅是說唱一般的出現在童話里充當映襯善良之人的角色,然后等著善良的人去打敗他。現實之所以稱為現實正是因為它不像童話。正與邪的較量也不是每次都盛大隆重的舉行,沒有裁判沒有圍觀的人更沒有所謂的掌聲或者噓唏。一切麻木、井然有序的進行,像是暗地。
西方宗教里定義的七宗原罪,饕餮、貪婪、懶惰、淫欲、驕傲、嫉妒和暴怒。
然而這些潛藏在人性中的毒瘤大小也不同。有些人放縱,這種原罪就會肆意瘋長,有些人遏制,自然有了善良、純潔這些美好的字眼。于是,人與人之間有了不同,也正是這樣的不同彰顯了人個體的獨特與人類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