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蝸牛日記600字3篇
篇一
一天下午,閑來無事的我在家里的小院中轉來轉去,突然我在小菜地里看到了幾只蝸牛,我很好奇,便仔細的觀察起它們來。
那小小的蝸牛頭上長兩只天線般的觸角,我想它的眼睛可能長在它的觸角上吧。我去問媽媽,媽媽也說不上來就讓我去查資料。原來它的眼睛就在觸角的頂端,蝸牛有兩對兒觸角,一對兒大的,一對兒小的,觸角上則一共有4個小黑點兒,既4只眼睛。
再看它背著一個又大又圓的房子,房子上印著圓圓的花紋在花園中慢慢的移動。它沒有腳,也能走路?我很奇怪,我想,蝸牛怎么沒有腳也能走路呢?我又把蝸牛翻過來放在地上,看它們,它們卻很快的把身體縮回了小房子中。我又看見他們爬過去地方留下了一道白色的痕跡,我不禁又想,蝸牛的白色的痕跡是什么呢?
我實在想不出來,就又去上網查了查蝸牛怎么走路這個問題。原來蝸牛腹部有一種能動的肉足,叫腹足,它就是用腹足走路的。
至于蝸牛走后的白色痕跡則是蝸牛的腹足上有一種腺體會分泌出一種黏液,這些黏液有助于蝸牛爬行提高速度。這樣,蝸牛爬過的地方就留下了一道白色的痕跡。
好奇的我把幾只蝸牛放在地上,看它們爬得快不快。我讓他們爬了一分鐘,用尺子一量,結果爬得最快的那只才十四厘米,最慢的那個僅僅十厘米。爸爸笑著說蝸牛在玻璃上肯定會寸步難行吧?我想可不一定,于是我把蝸牛放在了玻璃上,它們卻依舊不慌不忙的爬了起來,看來是他們分泌的黏液起了主要的作用,再平滑的地方也難不倒它們啊。我又測了測蝸牛在玻璃上的爬行速度。本來就慢騰騰的它們每分鐘就能爬一厘米,中途還要休息一會呢,他們跑的真夠慢。
你看這小小的蝸牛多神奇呀!我想還有很多神奇之處等我們去發現呢!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吧!
篇二
前幾天,我發現了一只小蝸牛。于是,我就把它帶回到家里觀察。
小蝸牛的外殼上有一個像棒棒糖形狀的圖案,一圈一圈的,漂亮極了。小蝸牛的身體黏黏的,它爬過的地方就像被膠水涂過一樣。小蝸牛的觸角很長,就像兩根天線,每根“天線”的頂端都有一個小黑點。媽媽說:“這個小黑點是小蝸牛的眼睛。”在小蝸牛的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小蝸牛的嘴像針尖一樣細。我想,蝸牛的嘴巴這么小,應該沒有牙齒吧!媽媽說:“蝸牛不但有牙齒,而且還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據說,它有26000多顆牙齒。這些牙齒大部分都長在舌頭上,被科學家‘齒舌’。”
媽媽的回答,激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不斷地向媽媽提出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媽媽一一為我解答。媽媽說:“蝸牛的一般以植物葉和嫩芽為食,因此,它是一種農業害蟲。蝸牛的壽命一般為2到3年,不過它的天敵有很多,雞、鴨、鳥、龜、蛇、蟾蜍等都是它的天敵。”最后,媽媽又說:“蝸牛雖然對農作物的危害較大,但它卻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現在已為人們所重視。”
想不到,我通過對蝸牛的觀察了解,卻學到了不少知識,懂得了許多道理。以后我要不斷地觀察身邊的事物,積累更多的知識。
篇三
這個星期,老師給我們布置了觀察小蝸牛的作業,我抓耳撓腮,不知道該怎么辦。哪里會有蝸牛呢?怎么抓蝸牛呢?要怎么養它呢?它們喜歡吃什么呢?這些問題一直在我的小腦袋里出現。
我帶著這些問題去問姐姐,姐姐幫我翻了書,書上是這樣寫的:蝸牛喜歡在陰暗潮濕、疏松多腐殖質的環境中生活,晝伏夜出,最怕陽光直射。對環境反應敏感,最適環境:溫度16~30℃;空氣濕度60%~90%;當溫度低于5℃或高于40℃,則可能被凍死或熱死。蝸牛覓食范圍廣泛,主食各種蔬菜、雜草和瓜果皮,農作物的葉、莖、芽、花、多汁的果實均食。
知道了這些后,我就和膽子比較大的哥哥去比較潮濕陰暗的地方抓蝸牛,果然,我們在一片菜地里發現了幾只小蝸牛。
我小心翼翼地把它們放在透明的玻璃瓶里,在瓶底放上新鮮的青菜葉。書上說的一點也沒錯,他們小小的嘴巴不時地啃著菜葉,就好像是我啃雞腿一樣。我還發現他們頭上的觸角不停地晃來晃去,我用手輕輕一碰,小觸角就立刻縮進去了,我想蝸牛的觸角就像我們的手一樣,是用來感覺東西的。
小蝸牛真是可愛啊!雖然知道它是害蟲,可我實在不忍心弄死它們,寫完觀察日記就把它們放生了,希望它們能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