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感恩的日記500字3篇
篇一
我們生活在一個快樂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父母給予我們的最多。首先,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又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撫養成人,供我們學習,給我們溫暖。
我們將用怎樣的實際行動來回敬我們的父母呢?
當父母疲憊不堪的時候,為他們送上一句甜甜的問候:“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別太累了。”然后,遞上一杯清香四溢的熱茶,暖暖父母疲憊的心;當父母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主動伸出雙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給父母分擔一點點重擔,讓父母省省心;當父母淡忘自己生日的時候,及時獻上一份小小的心愿,擺一桌豐盛的生日晚餐,送上一句誠摯的祝福。除此之外,我們更就應虛心好學,勤奮上進,以優秀的成績搏得父母的歡心,以高尚的品質減少父母的擔心,以健康的體魄贏得父母的放心。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是阿,趁父母健在的時候多盡一點孝道,多盡一點義務和職責,讓自己不要留下遺憾,一點永久無法挽回的遺憾。
用一顆感恩的心回報自己的父母,這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職責,這是一份神圣的使命。讓我們學會分擔,學會感恩。
感恩父母,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此刻做起,行動吧!親愛的同學們!
篇二
這天,我讀了一篇文章叫《一碗餛飩》,感悟到:當別人幫忙你時,不管他所做的是多么微小的一件事,你都會對他心存感激,但是回頭想想,你又曾對天天幫忙你的父母說過一聲謝謝嗎?我想沒有。
《一碗餛飩》就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小姑娘與母親吵架了,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她來到一個餛飩攤上,感到饑餓難忍,可渾身上下沒有一分錢。和藹可親的攤主老婆婆請她吃了一碗餛飩。她滿懷感激,吃了幾口眼淚就紛紛落下。老婆婆關切地問她怎樣了?她說:“我們不認識,你卻對我這么好給我煮餛飩吃。但是我媽媽,她和我吵架,她卻把我趕出來,叫我不要再回去!”
老婆婆聽了,很平靜地說:“孩子,你怎樣會這么想呢?我只給你煮了一碗餛飩,你就對我這樣感激;你媽媽給你煮了十幾年的飯,你怎樣不感激她呢?你這么還要和她吵架呢?
女孩愣住了……
她吃完餛飩,匆匆向家走去。燈亮著,疲憊不堪的母親正站在門口等著她。她再一次愣住了……
之所以會“感激不盡”是因為這些恩惠是出乎意料的,所以才會如此感激;之所以會“視而不見”是因為認為這些是就應的,所以才會置之不理。我們不妨換個角度,去感受一下親情,感受一下父母的艱辛,感受一下父母的博愛。
從這天起,對為你付出汗水和心血的父母,真誠地說一聲:“爸爸媽媽謝謝你們,謝謝。”
篇三
這天我讀了《聰明的胡狼》這篇文章,它說的恰恰是我們中華兒女忽略的問題。
《聰明的胡狼》寫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老虎被關在一只籠子里。它想逃出籠子,可每次都無功而返。一天,貧窮的布拉赫曼從籠子身旁經過,老虎請求他把它放出來,并發誓愿意為他做牛做馬。出于好心,布拉赫曼把老虎放了出來。老虎一跳出籠子就想吃掉他,于是,他們定了一個協議:由布拉赫曼去找三樣東西評理,但是因為人類一向“忘恩負義”的行為,無花果樹、水牛、道路,包括老虎在內,都認為感恩是荒謬的,不報恩才是天經地義的事。只有胡狼,用計重新把老虎鎖進籠子里,救了布拉赫曼。
此刻像文中老虎一樣想法的孩子也不少,他們的字典里沒有“感恩”這個詞語,他們總是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和犧牲,卻從來沒有想過要為父母付出。孩子總以為父母對他們的關愛是天經地義的,卻不懂得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不懂得為下班的父母擺上一對拖鞋,給他們捶捶背,倒一杯開水……在父母日夜操勞的時候,他們在玩耍,在任性地發著脾氣,在嚷嚷著要買更好的玩具,或者在開心地做著甜夢,卻沒有留意那雙在夜里為他們趕蚊子、蓋被子的手……
良好的品質是需要從小培養的,所以,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吧,長大后才能成為一個品德健全、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