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高二生活的日記400字三篇
篇一
最近在看大冰寫的書。看他的書,給我一種不一樣的感覺,甚至和劉同的書也不一樣。看別人的書,就好想在看一種社會經歷,一種經驗。而大冰的故事,卻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很貼近我,很真實。
大冰的流浪,讓我既佩服,又不敢恭維。或許每一個人骨子里,都有一顆流浪的種子。這顆種子隨時隨地都會生根發芽,去流浪吧,去旅游吧,放飛自己的內心吧。
可是,流浪也需要經濟基礎啊。
我現在寫點文字投點稿,并不頻繁,卻也不能忘懷。我并不是只想靠它賺錢,那會讓我很有壓力。當一件事情發展已經超出了你的初衷,你就不會再體會到最初的快樂。初衷,往往是最美好的,也是最容易迷失的。
我也有生活,也要現實。再過一年,就要高考。大學生活,消費又是一筆負擔。不知道為什么,就連現在也是這樣,每次跟父母要錢,我都感覺很愧疚,感覺是一種屈辱。我明明已經長大了,爸媽頭上的白發日漸增多,卻還要為了我們繼續勞累。我不敢說出口,我怕他們會難過,所以我保持沉默。大學的時候,生活費什么的,決計不會再伸手跟爸媽要。而我現在,只有努力努力學習,學好釣魚的技術,將來才有可能釣到大魚。
這個社會,那么重視學歷,資本,才能。有才華,有顏,都是資本。然而要想給自己找個一生的依靠,不是別人,只能是自己,只能是才能。
篇二
一個午后,我坐在安靜里,突然是什么聲音從我身后傳來,那聲音微妙得連呼吸聲都可以掩過,卻抓住了我心跳的頻率。幾經找尋,無果,后來,有人告訴我,那是時間流逝的聲音。
17歲那年,列車長得知我是未成年時嗤的笑了,整個車廂的人隨即都哄然大笑起來。因為我是未成年,所以我沒有權利作為我妹妹的監護人。如今,我18歲了,偶爾翻看以前的照片,那照片中稚氣未脫的我看起來比現在快樂。幾個伙伴約在一起,偷釣別人家的魚,口渴了就隨手摘下一兩個果子,被發現了就跑,大人也只是追上幾步,恐嚇幾句,就作罷。有時犯了錯,奶奶伸手要打,我卻機靈地跳到爺爺身后,氣急敗壞的奶奶亂打一氣,打得爺爺哦哦直叫,爺爺忙勸奶奶“別打了,孩子知錯了”。爺爺替我挨了不少打。那時候爺爺的身軀是那么高大,仿佛像一座圍墻。仿佛當時爺孫倆“咯咯”的笑聲還縈繞在耳際,可時間卻告訴我說:孩子,你已經長大了。
仔細想想以前的我和現在的我有什么區別,隨著大腦的發育,責任多了,顧慮多了,孤獨也多了,少了的是開懷的笑容。如今爺爺的身軀因常年勞作佝僂了,眼神也昏暗了,頭發也白了不少。而現在的奶奶性格平緩了,喜歡安靜了,眼角的皺紋使她變得祥和了。時間改變了事物原有的模樣,替我做了不少艱難的選擇,也使我看清了許些世俗人心。
時間不緊不慢的走著,而喧喧嚷嚷著的,卻渾然不覺。
篇三
假期在學校學習,本身就無法靜下心來。自習課變成了聊天課。假期開設自習室,不過是為同學們提供了良好的娛樂場所。
隔壁班級有打牌的男生三五成群,被班主任沒收了牌。他們去辦公室認錯并要回牌時,我就在那里站著,手里拿著老師剛剛給我的喜糖。這糖是因為期末考試好,年級給買的。我心里一陣感動,老班主任就是好啊,雖然都不教我了,卻還是什么好事都想著我,連糖都不例外。此生遇到這樣的好老師,我是何其幸運。
七班只有英子一個人在上晚自習。偌大的教室里,空蕩蕩的,她一個人在看書,忙碌地做著摘記。
她是我的好朋友,我們班里十好幾個同學打鬧成一片,嘻嘻哈哈很是歡樂。于是我拿了課外書和摘抄本屁顛屁顛地跑到七班去陪英子了。雖然只有兩個人,可是都在學習,氛圍也是可以感染的。我們班里那么多人,都不學習,同樣氛圍也可以感染。
我喜歡靜,討厭人多的地方。
靜下來的時候,就可以恢復正常狀態,找回失去的理智。
這幾天和歷史老師成了知己,在看書方面上更是有驚人的默契。然后有種相逢恨晚的感覺,他把自己書房的書拍成照片發給我看,慷慨地說,以后我的書就是你的,想拿隨便拿。
我何其幸運。有那么多的“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