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書記駐村工作民情日記6篇
第一書記駐村工作民情日記篇一
“章書記,來村里有一年多了吧!像你這樣的好干部一直駐村該有多好。 贝妩h支部書記杜國華拍打了一下我的肩膀說。聽著杜書記這句樸實的玩笑話,回想起一年來的駐村幫扶工作,燕山營村的貧困群眾已全部脫貧,心里倍感欣慰。
今天,與村干部走訪村里的脫貧群眾,了解他們脫貧后的生活情況。村民賀喜占因患直腸癌,妻子無業,家庭生活貧困,20xx年被識別為貧困戶。來到貧困群眾賀喜占的家里,他很欣慰的告訴我們,“多虧了黨的好政策,也感謝章書記的幫助,為妻子爭取了保潔員的崗位,為我們夫妻倆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減免了醫療保險,為兒媳聯系了工作,還送來了基礎母羊;現在妻子每月能領1600元,兒媳每月能領1200元,母羊也產崽了,看病也少花錢了,生活越來越好了……”。
解決貧困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讓貧困群眾有幸福感獲得感,是我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的目標,為使貧困群眾實現家門口掙錢。我多次協調,為8戶貧困群眾爭取了保潔員崗位,積極與民政部門對接,為7戶貧困群眾辦理了低保,讓貧困群眾充分享受到了政策紅利,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
扶貧扶到根上,才是長久之計,扶貧就是要讓貧困群眾有錢賺、有房住,貧困學子有書念。為貫徹產業扶貧政策,依托百企聯百村行動,我積極協調2家社會企業簽訂入股協議,每戶貧困群眾每年能分紅2500元。為解除“寒門學子”的后顧之憂,我聯系縣教育局為2名貧困戶子女爭取了教育扶貧資金。同時,我聯系縣住建局為2戶貧困群眾實施了危房改造,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的住房問題……
走訪逐一了解了脫貧群眾現在家中的生活狀況,聽取他們對幫扶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鼓勵他們要自身勤勞奮進,堅強面對生活,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第一書記駐村工作民情日記篇二
上午8點,我再次來到貧困戶侯連貴家,今天侯連貴妻子陳秀娟終于可以辦身份證了。侯連貴妻子陳秀娟20多年前從四川來到碌碡坪正排子村,患輕度智障,想不起來自己老家在哪兒,一直沒有戶口。侯連貴于20xx年被識別為貧困戶,全家三口人,姑娘現在正在上大學,戶口本上卻只有2個人,妻子陳秀娟落戶問題是全家人心里牽掛的一件大事。20xx年我駐村以來,了解到侯連貴家的具體情況后,多次多方打聽侯連貴妻子陳秀娟老家在哪兒,托人到縣公安局戶籍科查找未果,20xx年經我多次與派出所溝通,親自到縣公安局咨詢,確定陳秀娟可以辦戶口。
今年1月15日,村支部書記王國棟與我開車拉上陳秀娟到派出所抽血、照相、刻光盤,經過前后七八次跑派出所,6月25日,派出所通知陳秀娟終于可以辦戶口了,我聽到消息非常高興,真是實實在在解決了侯連貴一家的困難,20多年未辦下來的戶口,今天終于可以落戶了。
早上我早早起來來到侯連貴家,由于侯連貴妻子陳秀娟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不能行走,我開車親自接送她到派出所辦戶口,經過一上午工作人員辦理,中午陳秀娟終于拿到自己的戶口。看著她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容,如愿以償的了解了一樁20多年的心事,我由衷的為他們感到高興。
第一書記駐村工作民情日記 篇三
今天早上起來,看到外面淅淅瀝瀝的下著小雨,心里踏實而高興。80畝李子樹、70畝123果樹和160畝枸杞得到及時雨的灌溉,前段時間和村民們的勞動成果沒有白費!
4月24日,我組織村兩委和在村黨員以及村民代表召開傳達市經濟林建設扶持項目專項會議,會議共用時3個小時,最終一致通過確定我村實施喬木經濟林150畝、灌木經濟林220畝計劃。
為了使經濟林發揮其更好的經濟效益,經與會人員的一致討論表決,決定公開招標與有實力的合作社或企業共同建設經濟林項目。
我村最終確定與海軍農牧業種植合作社進行合作,并選擇適宜果樹生長的“背風向陽”環境的新四虎梁實施該項目。
為了充分調動群眾的勞動積極性,我們先期雇傭外地民工15人,按每人每天80元工資種植果樹,而本地群眾每人一天100元工資,第一天只有3名本村群眾參與,第二天8名本村群眾參與,到第三天本村群眾就達到了20余人參與勞動,同時在第三天減雇了外地民工,所有的工作崗位留給本村群眾,使他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增加收入。經統計,貧困人口參與勞動250人次、共計支付工資25000元;一般群眾參與勞動300人次、共計支付工資30000元。通過此舉,群眾在思想上認識到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得到應有的報酬,群眾的思想改變了,“扶貧先扶志”的目的達到了。
考慮到經濟林的長遠發展,我們以每月10000元的工資從外地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對經濟林進行前期管理,并從貧困戶和村民中選拔焦永平、杜明貴、張亮明、杜貴平等4人學習果樹的栽培、施肥、修剪以及病蟲害的防治等技術,待此4人學有所成的時候,再把技術傳授給全村村民,待村民掌握了這項技術,經濟林取得初期效益的時候,就能調動起村民的種植經濟林的積極性,那時,我們的150畝經濟林將能夠發展到1500畝以上,從根本上解決了群眾的造血功能,從而實現了“扶貧必扶智”的目的,在脫貧路上不讓一個群眾掉隊,為我村實現小康奠定了基礎。
第一書記駐村工作民情日記篇四
4年的駐村經歷,讓我越來越感到,第一書記不是一個簡單的稱謂,而是一種厚重責任。到廣興城村已經整兩年了,自己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建檔立卡貧困戶身上,其他農戶生活的怎么樣,也是我們駐村工作任務的重中之重,脫貧的不返貧,沒脫貧的爭取早日脫貧,沒有識別為貧困戶的幫助致富。
駐村以來, 針對廣興城行政村致貧原因復雜的實際問題,我堅持深入田間地頭,摸清村情民意,科學合理制定村發展計劃。全面了解貧困群眾生產生活狀況,切實做到“底數清”、“問題清”。不同家庭,在致貧問題上存在差異性。按照“五個一批”、 “六個精準”要求,對貧困戶人員分析貧困成員及存在問題,對了解到的問題,及時同村鎮干部溝通,有針對性地幫助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我覺得下基層開展幫扶工作,直接駐村入戶,群眾對此很關注,所以,每名駐村干部都要展示良好作風形象,都應該用心用情的投入到幫扶工作中去。
今天,我首先來到了孫三娃家,了解房屋維修情況,一進屋,孫三娃熱情招呼我炕上坐。孫三娃夫婦告訴我,主體已經全部維修結束,就差刮膩子,很快我們就能住上安全明亮的住房,真是太感謝政府了,多虧了扶貧政策 ,以后刮風下雨也不怕了。他們樸實的話語讓我感觸頗深,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問題,不僅要讓困難群眾“住房有保障” , 還要住得好、住的舒適。政策好不好,群眾的反應就是的詮釋和證明。從孫三娃家出來,我繼續我的“串門行動”。走在鄉間平坦的水泥路上,不時碰到在路邊聊天的村民,他們很熱情地和我打招呼,村里所有人也都已經熟悉了。
雖然扶貧工作勞累,但自己默默想到貧困戶的需求就是我們的工作目標!精準扶貧只有邁出穩健的步伐,一件一件規劃抓落實,才會問心無愧!了解群眾所思所想,了解群眾困難,了解群眾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傾聽群眾的意見,集思廣益,結合幫扶村的實際情況,理清工作思路,切中幫扶要點和突破口。能把群眾想什么了解清楚,才能去如何幫助,才能完成幫什么、怎樣幫助脫貧,必須底子清方向明,使農民群眾早日致富起來。
第一書記駐村工作民情日記 篇五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走在鄉村的田埂小道,處處聞聞春天的氣息,讓人心曠神怡。一大早,我們駐村工作隊、村兩委和舊地村村民進行交談。在座的村干部、群眾代表積極發言,共話發展。舊地是廠漢腦包人口最多的一個貧困村,現有常住人口72人,常住戶數41戶。村民長期以來以種植、養殖為主,近年來受自然災害以及土地貧瘠,缺少創業致富帶頭人,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村里經濟發展緩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群眾生產生活,返貧現象比較多。
經過一個多小時的交流,我感覺到全村上下創業致富的欲望很強烈,都在積極探索發展的新思路,努力尋求發展的好載體。針對該村靠天吃飯、土地貧瘠、勞動力基本是年老體弱的現狀,我建議該村要調整產業結構,強化基礎設施建設,盡力發展、盡快發展。一是鼓勵村干部發動群眾連片種植經濟作物,形成規模,以便統一管理,統一經營,形成產業;二是充分發揮村干部的“雙帶”作用,鼓勵農戶大力養殖黃牛,與周邊城鎮形成產銷鏈條。改善村民生產生活環境。下一步打算協調扶貧辦適當給村里解決部分低保戶、五保戶物資。
經過熱情的交談、走訪、詢問,對該村群眾愿望、觀念、思想;對村級經濟狀況、發展思路、發展難題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不經意間太陽已開始偏西,一路上,怎樣幫助群眾領會精神、理清村級發展思路,解決村民實際難題、化解農戶扯皮糾紛;如何促進統一思想、促進科學發展、促進增比進位、促進和諧穩定這些問題,時時在大腦中回蕩…… 看著和煦的春光,真的感到很欣慰,相信以后會有更多更好的舉措,讓人民群眾真正感覺黨和國家的關懷與溫暖。
第一書記駐村工作民情日記 篇六
今天,晴空萬里,風和日麗。正好再去烏蘭哈少和陽義夭兩個自然村動員兩戶不愿搬遷的貧困戶。這兩個村已列入整村搬遷,是紅召壽陽營村居住條件較差,交通條件落后的自然村。離開村級水泥公路,一直沿砂河槽約2—3公里才能到達,行駛了大約1個多小時,來到陽義夭村胡二娃家。胡二娃今年72歲,身體還比較硬朗,妻子史愛蘭66歲,患高血壓和腰腿疼病,不能干活,今年二月份開始送藥,是低保戶。說明來意后,我問:“二娃哥搬遷想通了沒”?胡二娃斬釘截鐵地回答:“搬呀”!我沒有想到這么痛快,最后又拉了幾句關于搬遷事宜的話語。告別他家,又去了烏蘭哈少不愿搬遷的李金柱家。李金柱51歲,妻52歲,二人雖無大病,但都有小病,特別是李金柱,伸出手讓我看他的手關節,每個關節都有不同程度的脹大,有時還疼痛。家中養著50多只羊,經過自己的努力,這幾年生活有所好轉,但落下了病。李金柱回答更干脆:“處理了羊搬呀”。使我心里又驚訝,又高興。在回駐地的路上,我反復思考為什么以前幾次動員搬遷,他們都不愿意搬,這次這么痛快就同意搬遷。我想這一定和前幾次做思想工作有關系吧。
記得上幾次到家動員搬遷,我耐心做思想工作,講了搬遷后的政策和意義。國家一天比一天強大,人民的生活也一定會更好,這只是脫貧,以后奔小康,人民的生活一定更加美滿幸福,搬遷后一定不會差。再則,這里的交通極不方便,你們歲數都大了,不免有個病病災災,你們的腰腿痛、關節疼跟干重活、受苦有直接關系。搬遷后看病就醫也方便,這里通訊信號弱,電話聯系不通,搬出去和兒女聯系也方便。又舉例說裴學文家今年兒女們和父母過年團圓,過年后由于大雪封山,不能按時回去上班掙錢,給兒女們也造成了一定麻煩,我們也要為兒女們的一片孝心著想。
我又想到自從勵志超市開業慶典的那一天,講了辦勵志超市的緣由和意義,講了用積分兌換商品等管理辦法。鼓勵村民們不能只靠國家的救助和資助補貼,不要等、靠、要,不要思想懶惰。今天我們的條件比起上一輩人強多了,我們要靠自身的努力,自力更生,奮發向上,努力擺脫貧困,我們新中國成立時一窮二白,硬是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過上了人們向往的生活。
村民們相繼用積分領到了商品,表現更積極了。村里的電信桿倒了,李占國主動給栽好、固定好。村里一個公廁因近期風大,頂棚被刮翻。村民梁存維、盧月奎、楊秀成主動從家里拿上工具材料重新修好,F在村里馬路兩邊垃圾也清掃了,每戶大門口,庭院以及戶內的衛生情況都不同程度的變好。有的村民爭著做公益,聾啞人盧月奎更是積極,每天清掃一次馬路。最后我得出一個道理:做通村民內心思想、激發村民奮發向上加上一定的物質獎勵,是做好扶貧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做好扶貧工作的一劑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