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攻堅民情日記
扶貧攻堅民情日記(一)
經(jīng)過前階段緊張的入戶摸底工作,到現(xiàn)在稍微輕松一點了。在葛隊長和陳忠支書的帶領下一行6人來到了新華村小學了解情況,快走到大門,支書介紹:“這就是我們新華小學(大門沒有校名)”,一進大門是籃球場,有坑洼且水泥標號不高,是由于當時資金不足,導致建設質量不高,學校有一幢二層教學樓,整棟樓沒有一點文化氛圍。此刻,校長出來迎接我們,介紹學校的情況,學校一共有學生40人,一年級1個班,三年級1個班,有校長、教導主任及教師共5人,校長的愛人也是教師。由于學生生源少,實施隔年招生,只設一、二、三年級,學生上完三年級后轉到鄰里的建設村小學就讀四、五、六年級。該村有7個組,遠的有4公里多,按照一日三餐就餐標準,除三、五組學生(較近)外,其余學生均住校。
當我們初步了解情況要離開學校時,下課鈴響了,一群黑黑的皮膚,大大的雙眼皮眼睛孩子們沖出教室盡情奔跑,見到我們,叫到“老師好”,我們也回答“學生好”;@球場上有打藍球的,有踢足球的,有蕩秋千的,有追逐打鬧的等等,一片歡聲笑語的場面。此時有一群學生跑過來問到,請問:“老師您們是從昆明來的嗎?” 我們回答:“是的”,然后好奇地問“昆明有很大的動物園,有海歐,是不是有很多很大的學校?”,問這問哪,看到孩子們好奇期盼的眼神,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孩子,與他們一樣讀三年級,感到格外親切。
離開學校后,我們工作隊全體人員內心都難以平靜,耳邊想起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扶貧先扶智”,智就是教育呀!是功有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常言道:“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教育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我們扶貧工作隊代表的是黨和政府,把扶貧責任扛在肩,把扶貧工作抓在手,扶貧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基礎設施建設——硬件,產(chǎn)業(yè)、科教文衛(wèi)等——軟件,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尤其是我們滄源佤族自治縣是邊疆偏遠貧困落后山區(qū),還是直過少數(shù)民族,因教育原因,文化程度低,思想觀念落后,加上生存環(huán)境惡劣,世代貧窮。掌握了學校這一情況后,工作隊的思路是對學校的軟硬(重建籃球場、綠化、校名及校訓等)件進行建設完善。
回村委會的途中,忽然想起我的孩子問我:“爸爸,什么時候帶我們去看北京天安們,萬里長城?我們只是在書上看到”。我回答說“等20xx年春節(jié)吧(但我卻來到滄源扶貧了,時間只能往后推了)”。這是欠孩子的,一直惦記在心里。我的孩子在省城,非常向往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渴望出去去看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此刻,我想到一首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腦海里呈現(xiàn)孩子們期盼的眼神,迫切關注的問題,他(她)們多么渴望能去云南和省城——昆明呀!他(她)們(包括祖祖輩輩)從來沒有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是通過電視和書本了解外面的世界)。此時此刻我萌發(fā)了要是能讓孩子們到省城——昆明看看見識見識的強烈愿望,看看昆明的學校、體驗省城的教學與昆明的學生一起互動,一對一結對子,在新華小學建愛心圖書室,看看陸軍講武堂、動物圓、民族村、世博園等省城的風光,寓教于樂,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主要是讓孩子們通過真切的體驗,去感受課本之外的知識,讓孩子們的心中充滿希望和憧憬,更加堅定理想和奮斗目標,樹立起我一定要勤奮學習走出去的信心。
回到村委會后,我把我的想法告訴葛隊長,葛隊長說:“教育是基礎工程,是脫貧致富的關鍵,這是一件大好事,是關系到下一代的成長,請示廳里后,一定要把好事辦好”。
這一夜,我睡得特別香。
扶貧攻堅民情日記(二)
佤山新華坐落在三山交錯之間,與正對面的山比鄰而居,和斜對面的山形成環(huán)抱之勢,新華恰好處在另一座山的陽面,無論太陽還是月亮,升起來時總是正對著你,抬起頭來,便能欣賞到日出東山、月的陰晴圓缺。新華的晨和夜分外夢幻,晨起,太陽爬上山巔,云海在腳下翻涌,變幻莫測。無云無月的夜里,一片漆黑,山天一體,頭頂繁星點點,對面遙遠的燈光也如繁星一般,點點散落在山間。月圓時刻,溫柔的月光,輕薄的霧氣相得益彰,如夢如幻。
佤山的春天,比較熱鬧繁忙。連草叢中的蛐蛐,還有些不知名的蟲子都應和人們急促的步伐,無論白天黑夜,都在哪里叫個不停,多種蟲子或是齊聲共鳴或是一支獨奏,仿佛是一支蟲子交響樂團?赡苁俏页鲎赞r(nóng)村的緣故,來到這里,一切總是那么親切熟悉,在我眼里總是那么的美好。來到佤山,可不要被美景所擾亂心神,忘了初衷,還有老百姓等著我們。春耕時節(jié),群眾白天都在地里干活,由于土地離家較遠,同時也為了節(jié)省時間,老百姓下地干活都是早出晚歸,一日三餐都在地里燒個火,簡單隨便地熱點飯菜吃,我們和群眾相遇,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相約相遇在美麗的夜晚。特別是剛來的那幾晚,我們期盼早點見到群眾,了解情況,群眾也想早點見到我們,認識我們,看看省里派來的工作隊是啥模樣,畢竟“工作隊”這個字眼,好像是*時期特有的專屬名詞,咋一聽,氣氛緊張,有點“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在歲數(shù)稍大的群眾心里,那也是很遙遠、藏在記憶深處的事了,對我們來說,此前只是聽說過,就沒有經(jīng)歷過。此番,以工作隊員的身份入駐村子,感覺身上的擔子不輕。
晚上八九點鐘,天已經(jīng)黑了下來,月兒帶著點昏黃,從對面的山頂上徐徐升起來,我們開始出動了。在這里沒有“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來”蒼茫和擔心,多了絲“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的寧靜和禪意。佤山的夜寧靜,不像其他地方的農(nóng)村,陌生人進村后招來狗吠,這里的村民不養(yǎng)狗,因為這里沒有雞鳴狗盜之徒,佤族同胞特別純樸,不會干偷雞摸狗的行當,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夢想在這里是活生生的現(xiàn)實。所以進入村子后,沒有狗叫的嘈雜聲,不用擔心人身安全,得攜帶打狗棍隨時提防村民家的大黃狗竄出來。據(jù)說,不遠處另一個村子的駐村工作隊員進村的時候每個人都要拎著一截打狗棍,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所以,我們進村的時候是放寬一百二十個心去的,輕輕松松,當然,除了佤族“滴酒”習俗。進每家每戶后,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滴酒”,所謂“滴酒”,就是進入主人家屋里以后,主人家表示對客人的尊重、熱情歡迎,會倒上一杯酒請客人喝,客人接過酒杯后要抬起酒杯往地上滴上幾滴,表示對主人一家的尊重和祝愿,然后才能喝。還好,我們剛到佤山,大家酒量不好,關鍵是還要工作,佤族同胞們在喝酒的問題上也沒有為難我們,接過酒杯后,大家也只是象征性的喝上一口,當然實在不行時,派個代表,敬主人家一杯。當然這是工作需要,如果不表示一下我們的真誠耿直,佤族同胞會覺得我們看不起他們。到了民族地方,不懂得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就無法開展工作。許多佤族同胞不會說漢語或者僅能聽懂一些簡單的漢語,遇到深入的溝通交流,需要村組干部在旁邊進行翻譯,雖然溝通有點困難,但最終還是把需要了解的情況搞清楚得八九不離十。特別是在進行危舊房改造重建中,因為佤族“三不建”習俗,阻力不小,你得耐心細致地做工作,有的時候你還得陪老百姓喝上兩杯酒,才能取得工作效果。以前說的是“喝酒爭取項目”,現(xiàn)在我們變成了“喝酒贏得群眾支持”。當然喝點酒不是目的,喝點酒是為了和群眾增進感情,取得群眾的支持。我們不喜歡喝酒,喝酒傷身誤事,但有的時候面對老百姓的淳樸、善良、熱情、真誠、好客,你不忍心拒絕,不忍心傷害他們的感情,我們努力把控著,“能不喝就不喝,非得喝時不多喝,喝不了時堅決不喝”。寧靜的夜里,踏著月色,到農(nóng)戶家中一戶戶進行調查探訪,滴酒,填問卷,訪民情,說著鄉(xiāng)土話語,和老百姓共商發(fā)展大計。差不多從村民家走出來時,已經(jīng)午夜了,今夜探訪的村子有點遠,我們找了輛拖拉機,花了半個小時,送我們回到了村委會住處。
佤山新華屬于亞熱帶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區(qū),降雨量比較充沛,晚上時而云層聚集,風雨大作,時而云開霧散,朗朗星空,一般而言,頭晚下雨后,第二天在村子邊上,會形成美麗的云海。在這里,夜的星空,晨的云海,配之以連綿不斷的高山峽谷,依山就勢的佤族特色民居,簡直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山水畫卷。不論晝夜,當你疲憊倦怠時,坐在庭院里,可以在不同的時段,選擇不一樣的消解方式,晨起,可以“品茶踏云海”,夜晚,可以“醉酒賞星空”,美酒、美茶、美景,身心的疲憊一掃而光。這也難怪新華這里的佤族群雖然多數(shù)生活在貧困中,幸福指數(shù)卻很高的原因。在這里,你經(jīng)常能看到群眾開心的笑容、聽到爽朗的笑聲。他們高興的時候,圍著桌子便能跳起自編自演的簡單的原生態(tài)佤族歌舞,你能親身感受到他們?yōu)槭裁茨敲醋孕诺卣f“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
在這種環(huán)境當中,雖然條件艱苦了點,遠離家鄉(xiāng)來到這里,需要承受身心上的煎熬,但想到佤山新華群眾的淳樸善良、熱情期待,我們反而學會了享受這種生活狀態(tài),并千方百計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群眾能做的,我們也能做,群眾能吃的,我們也能吃,什么蟲子啊、蛇啊、老鼠啊,來到這里,我們嘗了個遍。當然,我們沒有吃保護動物、有益動物,還大力宣傳保護這里的野生動物、森林植被,珍惜我們佤山新華的青山綠水、星空云海。從2月份來新華到4月份初,大家的肚子就經(jīng)常難受,這里的飯菜偏辣偏生,特別是蔬菜種植少,吃的大部分是從山上采摘來的野菜,涼拌的多,消化不良,時常腹脹伴隨著拉肚子。我這兩個月吃掉的腸胃藥超過平時一年的量。到四月中旬以后,感覺好多了,不用再吃那么多藥,可能是開始服了這里的水土。
最近,到了煙苗移栽期,新華群眾搶抓節(jié)令,特別忙,由于土地種植距離較遠,特別是今年村里的勞動力比較緊張,又要建房,又要修路。沒辦法,只好村組里互幫互助,集體協(xié)作勞動。我們工作隊員在支書的帶領下,每天徒步10多公里,到群眾們聚集耕作點去現(xiàn)場查看幫助。前期我們注重進村入戶了解情況,與群眾打交道,精準掌握村情貧情,理出全村的發(fā)展思路,尋找脫貧辦法,讓佤山新華群眾過上幸福的生活,凝聚起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力量,F(xiàn)在我們下田入地現(xiàn)場查看,將村里的土地、茶園、水田走了個遍,了解掌握茶園種植、土地產(chǎn)出、農(nóng)田水利建設等情況,補充完善新華的發(fā)展規(guī)劃,準備將我們繪就的藍圖變成現(xiàn)實。遇上地里群眾忙不過來時,還主動搭把手,行進的路上,渴了喝山泉水,餓了采摘野果吃,偶爾的時候回來鬧肚子,趕緊吃上一把消炎藥。
扶貧工作是艱苦勞累的,畢竟現(xiàn)在不同以往,快10個人的駐村隊伍入村一年,如果抱著飽食終日的態(tài)度,干不出成績,那將沒臉面對群眾和領導。我們在這里,沒有虛度光陰,甚至比在機關里忙多了,幾乎沒有空閑時間,每天在忙忙碌碌中度過,記得在機關工作時,工作生活時間比較規(guī)律,上班以外,每天我能擠出兩個小時練練字,還拿出一個小時看看書,在這里,這些基本荒廢了,即使學習很多時候都是結合工作來進行,目的性很強。有的時候想坐在村委會前面廣場的小樹下喝喝茶、看看書,欣賞下遠山的風景,放松下心情都成了奢侈的事情。隨時要思考扶貧工作怎么扶、要及時總結工作進展情況、要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要進村入戶了解民情、要下田入地調查農(nóng)業(yè)種植情況、要和村組干部、群眾交心談心、要撰寫文字材料、有的時候還要燒火做飯,等等,有點苦,有點累,皮膚在烈日的焦灼下,也帶上了佤族黑。但有群眾的期待、單位和領導的關心、遠方親人朋友的掛念,我們心里暖暖的,期待一年以后,我們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zhàn),實現(xiàn)佤山新華群眾的小康夢,大家能安心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回家陪伴親人朋友。
來到這里兩個月,我們可以自信地說,我們已經(jīng)在這里站穩(wěn)腳跟了。以前是擔心難以團結村組干部和融入群眾,但通過連個月的相處相知,村組干部和群眾對我們的態(tài)度有了根本性的改觀,知道我們來這里是真心實意幫忙發(fā)展的,比較支持配合我們的工作,接下來,就看我們工作隊和村“兩委”如何帶領村民將這場已經(jīng)拉開大幕的扶貧大戲演好!
扶貧攻堅民情日記(三)
真心想叫時間走得慢一點。轉眼駐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已經(jīng)兩個月了,身心經(jīng)歷了領導囑托、重擔壓力、新鮮激動、主觀積極主動,進村入戶、了解貧情、困惑不安、客觀現(xiàn)實沉重,目標明確、方案初定、群眾自覺、動力信心倍增的一個過程。目前,新華村農(nóng)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順利推進,通組道路和村內道路硬化工程全面實施,村莊的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按計劃開展,老百姓春耕生產(chǎn)已全面展開。但是,面對今年的脫貧攻堅任務,還有很多很多困難和不確定因素,每一項具體工作的落實,都需要很多的時間和很長的過程才能完成,作為工作隊長我有信心面對,同時也很煎熬,真心想得到領導和同志們更多的支持和幫助。
新華村群眾生產(chǎn)真不容易。在完成新華村脫貧攻堅項目實施計劃并報廳里以后,我在實施第二步計劃——要用雙腳丈量新華村每一寸土地,全面了解掌握全村耕地、生產(chǎn)、農(nóng)田水利、機耕道路等基本情況。目前,正是村民烤煙苗移栽的季節(jié),結合之前了解到村民種烤煙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深入到田間地頭與群眾一道種烤煙,了解實際情況,研究指導烤煙種植技術,體驗農(nóng)村生產(chǎn)勞動。經(jīng)過4天的時間,徒步60多公里,對新華的耕地面積,土壤墑情有了全面的了解。隊員們雖然感覺苦累,但體驗了生活,體會到群眾生產(chǎn)的不易,與群眾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感情,為下步脫貧工作進一步打下了基礎。新華村的人均耕地面積不小,但基本都是山地、坡地,平地非常少,有的烤煙地坡度近70度,群眾生產(chǎn)難度非常大,勞動力投入和產(chǎn)出不成正比,還有一部分不適合種烤煙的山地和水田,為完成種植面積還在勉強栽種,費時費力、得不償失。
產(chǎn)業(yè)扶持才能實現(xiàn)真脫貧?拐鸢簿、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huán)境改善和社會事業(yè)推進工程建設固然重要,但要實現(xiàn)整村推進、全面脫貧、真正脫貧,老百姓觀念的轉變、綜合素質的提升、生產(chǎn)技能的提高和政府在產(chǎn)業(yè)方面的扶持,讓每家貧困戶有一到兩個項目支撐群眾持續(xù)增收顯得更為重要。作為工作隊長,我認為本村的脫貧工作,重點應加大產(chǎn)業(yè)扶持力度,這項工作時間長、一時效果不明顯,但我會一直堅持、盡我所能,通過改善群眾生產(chǎn)條件,引進適合本地的產(chǎn)業(yè)項目,發(fā)展村集體經(jīng)濟帶動,力爭今年能夠取得實效,并為群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打下基礎。